2021年6月28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2021年6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基层医改 创新保障措施

全力抓好城乡卫生健康事业

介休市人民医院

2020年1月1日一大早,介休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便排起了长队,北京世纪坛风湿免疫科专家赵绵松正在坐诊。“老伴患多年风湿病了,上次赵大夫诊治后好转多了,听说赵大夫来,我赶紧就预约再复查下。”“真没想到家门口就能得到北京专家的治疗。”“不用因为路程跑来跑去,也不用麻烦孩子们了,真是实实在在的实惠。”……等待的间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道。

已成为常态化的诊疗模式“病人不跑专家跑”是介休市基层医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介休市把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作为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积极探索具有介休特色的改革路径,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优质均衡医疗卫生体系,有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住院诊疗人次同比增长30%以上,三级手术同比增长81%,四级手术同比增长325%,县域内就诊率达95%以上,妇女、儿童县域内就诊率达97%以上……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介休市探索基层医改的有力检验。

2017年以来,介休市成立医疗集团,把“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列入2019年度民生实事,先后开展了人民医院提质改造和中医院整体搬迁,下大力气改善基层医疗环境、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协调推动新建人民医院工程全面复工,市域医疗环境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在良好环境的驱动下,医疗资源不再各自为战。为真正打造利益共同体,介休市医疗集团将人民医院的妇产科、儿科整合到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人民医院不再开设中医病区,所有需要中医住院治疗的病人全部到中医院,人民医院只保留中医门诊。同时,将市妇幼计生中心的内科、康复科、体检中心等科室整合到市人民医院,强化了市人民医院内科和康复科的技术力量……

在公立医院“轻装上阵”后,介休市形成了以人民医院为龙头,中医院、妇幼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多级联动的15分钟医疗服务圈,实现了县域医疗资源的多极发展。

创新模式,医疗服务同质化。“专家跑、技术跑,病人不用跑,既盘活了医疗资源、加速了人才流动,又保证了不同地域医疗的均质化,老百姓看病就更方便了!”同为介休籍的坐诊专家赵绵松说道。

2018年以来,介休市医疗集团创新实施“病人不跑、专家跑”就医模式,创建“乡情医学联盟”,联系介休籍在外的100余名医学专家定期回乡坐诊,推动了县级医院和三甲医院的医疗同质化。截至目前,累计引进专家1350余人次,服务患者2.9万人次,为群众节省外出就医费用1.1亿元。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些“烦心事”“揪心事”变成了“顺心事”“暖心事”,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点赞。

同时,介休市医疗集团紧抓“人民医院现代管理制度改革”和“妇幼保健机构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试点机遇,加大薪酬制度改革,推动人民医院药占比下降16%,医疗服务收入提升5%,实现了医疗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医务人员收入合理增长的“双赢”,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资源下沉,城乡服务均等化。“高质量的高压氧舱、多样化的全套康复设备全部搬到了乡镇卫生院,康复病人的医疗费用由原来的6900元下降到了3200元,为患者节省了55%的费用。”站在宽敞明亮的康复大厅,宋古乡中心卫生院院长樊启忠笑着说。

2019年以来,介休市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精心打造宋古乡卫生院康复科、义棠镇卫生院骨科、张兰镇卫生院心内科等特色基层医疗机构,援助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1000余万元,并选派了90余名优秀医师到乡镇(社区)卫生院挂职、帮扶,基层卫生院业务量同比增长30%以上,实现了“市医乡用、乡医村用”。

与此同时,介休市基层医改不忘立足于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功”,开展“慢性病网格化”管理,打造家庭医生“六连发”签约团队,实行分类签约、有偿签约和差异化签约,打通了医疗服务城乡一体化。经委托山西医科大学调查结果显示,61.8%的居民在比较医疗集团成立前后区别时,表示就诊感受提升很大,97.6%的签约居民表示愿意继续签约家庭医生。

介休市现已为山西省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市,介休市委、市政府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属性,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努力创新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医防协同、多元共建、法治保障”的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保障机制,推动县域综合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效。

通过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介休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受到国务院的督查激励及国家卫健委和山西省政府的肯定和表彰。

(宋茜 董晓煌)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