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篇小说《底线》
□ 徐建宏
一口气读完了以行业业态为描摹对象的长篇小说《底线》,内心有一种久违了的震撼。当代生活,现实故事,是目前当下最难把控的题材,稍有不慎,就会让读者产生现实高于小说的判断。而《底线》没有让人失望,它通过对行业故事的娓娓抒写,给我们带来了持续的沉醉和厚重质朴的感觉。
作品取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工商管理行业,现在叫市场监管。这个行业给我们的直观印象是按部就班,秩序井然,与我们广大消费者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小说通过对一系列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命运翻转的描述,却让我们的日常认知有所颠覆。作品通过主人公林远山从警、折翼、转业、上位、查案,陷入一个又一个矛盾事件和不断涌现的风口浪尖,萦回反复,最后不得不折戟沉沙回归最初的自我的近乎悲壮的故事,用洋洋七十万言的篇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当代庙堂风貌兼具市井气息的丰厚画卷。作品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逼真,对话清晰明快,简捷有力,选取事件既显日常平淡,又于平淡中频现离奇,置身其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按照各自的宿命轨迹递进演绎,最后归入一个作者为我们设置的宏大背景中,发出对时代生活最为沉重的一声叹息。
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呈现力。所谓呈现力,既是小说家的看家本领,也是一部作品感染力之所在,更是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故事的叙述手法。读罢《底线》,猛然间想起20多年前读过的刘恒《白涡》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琐碎,细微,散漫,故事的语言看似平铺直叙,却让人在阅读中有起伏不平的感觉,这是一种对语言和故事长久训练之后的把握能力,反映了作者浸淫此域的深厚内功。主人公林远山每每置身一个场景,就会有连绵不断的细节铺陈牵引,把他带入一个又一个接下来的变化当中。场景置换之后,另外的人物和事件也是通过动态的延展,自然而然地把故事向前推进。这种叙事的手法,有些类似于影视作品,凭直觉,它可以直接改编成电视剧。另外,据介绍,作家本人是心理学家,但在小说中,却很少有心理活动的描述,大部分都是通过对话直接解决,这又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作者语言叙事的白描功底。
其次是主旨的隐现不定。作品名称定为《底线》,乍一看有点主旋律的味道,但读完全书,却发现,这个主旨不是那种概念化的宣教,而是一直包裹在故事中,时隐时现,飘忽不定。在每一次具体的事件中,主人公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秉公执法,顶住压力查办案件,这符合他的出发点和初心;但是在过程中和结果处,有些目的达成,有些却打了折扣,有的是地方势力太强大,有的是被领导打了招呼,一如我们的现实社会。然而,这个主旨又是恒定的,它贯穿于小说的整个过程,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就是因此而起,因此而终。正是在这种主旨或隐或现的纠结中,作品通过层层叠加、令人窒息的对结果的期待,透射出强烈的现实硬核和生活重压,在或明或暗中引发读者的思考。这种沉着冷静的叙述方式,使小说的感染力进一步加强,使我们如同在生活中思考同样重大或沉重的人生命题。
再次是对时代的贴身拷问。正如所有优秀的小说作品一样,《底线》在不间断的呈现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用一个又一个的话题对时代提出拷问,比如从业的目的,婚恋的本质,官场的哲学,情感的纠结,义利的取舍,腐败的症结,等等。那种概念化的、让人一看开头就知道了结尾的故事,不仅缺乏表现力,而且会把所描摹的题材抹黑。这篇小说所反映的市场监管行业,是我们消费时代的重要部门,通过对这一行业的解剖式呈现,我们不仅没有对它产生怀疑和否定,反而有一种未来可期的冲动,这就再一次证明了小说家对重大问题提出拷问为作品灌注了巨大的感染力。
作者是小说所描绘的行业的关注者和同行者,又是具有独立研判能力的文学高蹈者。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部小说“首次从人性的角度以文学的眼光描述了基层执法人员的职场人生,也首次将广大消费者群体列为小说人物。文学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思维,写作者如果总能把事与物从现实中分离出去,去叙述生命以及自然的运行轨迹,那么文学无处不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的初衷和目的已然完全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