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我们的文化认同
本报记者 张春玲
在我国传统节日当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便是春节,春节既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象征着新年的起点,蕴含着崭新的希望,昭示着美好的未来,当春节带着充满生机的暖风款款到来之际,举国上下无不洋溢着欢愉喜悦之情,载歌载舞迎接庆祝这一隆重节日。传统的春节很讲究仪式,从古至今,人们利用这个节日敬天祭祖,走亲访友,宴请亲朋,其繁杂的“主题活动”中有着并不繁杂的主旨,那就是通过再现传统来温习文化、通过亲友团聚来增进感情、通过对诸多仪式的参与来唤起每个人的道德记忆,春节因此而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阖家欢乐 国泰民安
春节是一年的开端,也称“岁首”,在古代一直叫“年”,这个时间恰好处于农闲时节,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是要和着大自然休养生息的节拍,通过约定俗成的习俗来隆重庆祝“年”的。
作为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情结,每逢春节,远在他乡的人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里人吃团圆饭,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都是温暖、团圆、家庭和美、国泰民安的象征。回家过年,温故亲情,抚慰乡愁,“圆”在古人看来是“完整”,没有“欠缺”,“圆”又与“合”内在相融相通,与家人团圆是春节最重要的事, 不管中国人去到哪里 , 家始终是“圆心”,每逢春节都要千里迢迢往回赶,这一次次的团圆,也在不断强化着人们心灵深处的归属感。
春节将无数个愿望凝聚在了一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愿望,将它们凝聚起来就有阖家欢乐之意,可以使这平凡的一天不再平凡。从古代祭祀谷神这一说法来理解,春节祈求的是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同样,现在的春节依然是人们情感希望的寄托,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赏花灯、拜年、舞狮、舞龙等庆祝活动表达了人们祈求来年心想事成、国泰民安,而人们经由参与仪式而交流情感,获得认同,更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凝聚力。
敬老爱亲 慎终追远
古代春节侧重于祭祀,对于中国人而言,祖先是护佑家族的神祗,故春节祭祀是村落与家族祭祀的重要仪式。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尽管春节源于农耕社会,但春节文化已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至今在我们内心保持着浓厚的情感。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春节期间,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祝福晚辈,给压岁钱,在这样的情感互动中,晚辈可以充分体会传统的孝道。春节寻根祭祖是人们对故乡、对先人的一种怀念,一座祠堂,让一个姓族、一个村落的父老子弟团聚在一起,这是继承家风、家训,将好的家风向世人展现的实际行动,这是继承家族、伦理观念,从而立志做一个不负先人厚望、奋发有为、德行高尚之人的集体宣誓。
把自己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找到一种启发情感的方式,这是中国人回归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应该体悟“家”的内涵,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根,感激所有施恩于自己的人,怀念所有对家庭与社会做过贡献的人,凝聚家人亲情,传承祖辈精神,进而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博爱精神践行于日常生活中,以虔诚之心服务于社会,如此一来,善行天下、大爱无疆将会在新时代不断弘扬。
辞旧迎新 憧憬未来
自古至今,我国民间一直沿袭着春节前“扫尘”的习俗,叫做“腊月廿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从中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场景与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是新的希望,是美好生活赓续延绵的期盼,过年的意义,除了圆一个共享天伦、慰藉乡愁的亲情之约,还是辞旧迎新、重新出发的象征。
辞旧迎新彰显了吉祥、向上的氛围,人们总是向往光明,把旧的送走,将新的迎来,向昨天告别,向明天进军,把失误、不好的事情甩掉,与好运、成功结交,新春佳节,凝聚了人们的万千祝福和祈盼。辞旧迎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气魄,辞旧不是喜新厌旧,也不是泥古不化、抱残守缺,而是在旧的基础上勇敢地创新,有扬有弃、除旧布新。辞旧迎新追求着团结和谐的文化,新春佳节,年里年外,新与旧不是水与火的不容,不是黑与白的论争,它凝结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共存,显示了大千世界的运行规律。在万物即将复苏的季节,中国人怀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庆祝春天的到来。
以四季变换的开始作为庆祝节日的由头,春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春节年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和对乡愁的体味与记忆,传承好春节文化,守住文化皈依的阵脚,最能体现中国人对精神原乡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