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太秧歌
![]() |
祁太秧歌因其产生于祁县、太谷一带而得名,又因其在榆次、平遥、介休、交城、文水、汾阳、太原等地区广为流传,故又称晋中秧歌。祁太秧歌是一种民间口传的艺术形式,是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的缩影,集中描述了生活于晋中地区一带的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感情生活。
明代正统到崇祯年间,祁县太谷一带开始产生了一些描写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俗曲,这些俗曲曲调简单通俗易懂,刻画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清朝初年,晋商日渐兴盛,商贸活动异常活跃,祁县太谷一带的民间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凤阳花鼓艺人的到来促进了祁太秧歌的形成,凤阳花鼓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使当地艺人得到启发,当地艺人将凤阳花鼓中的舞蹈元素加入到了当地小曲的表演当中,踩街秧歌就这样形成了,踩街秧歌的出现为后来祁太秧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太谷、祁县一带经济的富足、交通的便利使得祁太秧歌在晋中地区快速发展和传播。民国初年,祁县太谷一带的踩街秧歌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其他秧歌剧种中的表演元素,进一步向秧歌戏的方向发展。晋剧艺人的参与助推了祁太秧歌唱腔的发展,在传统节日期间,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场面红火热闹,声势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秧歌剧团开始整理与改革原有剧目,在原有基础上改善了演员的唱腔,增加了音乐性,得到更多民众的喜爱。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祁太秧歌是经历了很多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近代以来的晋中地区乡村文化生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祁太秧歌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表演频繁,除此之外,庙会、集会一般都有秧歌的参与,秧歌表演是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演绎。在传统节日里,平静的乡村进入了狂欢,乡村戏台的秧歌戏,吸引了男女老少的关注。在庙会与集会上,十里八村,甚至是距离更遥远的村落的民众也会成群结队前来观看。最重要的是,以祁太秧歌为代表的晋中乡村文化对乡村民众具有崇德向善的文化导向。
当下,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优秀的祁太秧歌传统剧目仍是晋中城乡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张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