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写振兴新篇章
![]() |
芹泉镇小南庄村的设施蔬菜基地 邢兰富 摄 |
本报讯 连日来,左权县芹泉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日光温室内的西红柿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搬运。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发展设施蔬菜大棚3000余亩,覆盖80%的行政村。去年在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总产量依然达5000万斤,总产值8000余万元,带动脱贫户650多户致富增收。
芹泉镇属于农业大镇,早在10年前就开始摸索设施蔬菜的发展路径。近年来,芹泉镇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久久为功、持续用力,被评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切实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如今,百姓做大做强高效设施蔬菜产业的信心倍增,蔬菜产业正在由传统种植迈上高效现代农业发展的‘快车道’,不仅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芹泉镇打造了一张绿色、优质、特色蔬菜产业的‘金名片’。”芹泉镇党委书记王维红说。
为使西红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芹泉镇“五路同铺”设施蔬菜全链条,助力产业振兴。
一是品种高端化。为破解土地制约难题,芹泉镇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到山东考察并与山西农业大学对接,在现有品种基础上尝试种植口感好、产值高、生长周期短的“草莓西红柿”和“普罗旺斯2代”等高端新品种,有效增加农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掀起芹泉设施蔬菜第二轮高潮,在全县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育苗自主化。为满足全镇的秧苗供应,解决用苗贵、购苗难等实际问题,芹泉镇积极谋划标准化育苗大棚建设项目,尝试培育适宜芹泉的品种,在小南庄村建设3栋育苗棚,并完成配套设施。将以往的分散购买转化为统一育苗分销,减轻菜农负担、减少成本投入。
三是技术智能化。为解决农村年轻人少、用工难的问题,芹泉镇通过扶贫车间、农民培训等方式积极扶持农业大户,在西黄漳村运用智能化水肥一体技术,安装自动化设备,实现保温被卷放、通风口开闭、遮阳网收放机械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质量。
四是售卖直销化。“种菜没有卖菜赚钱”成为常态,菜农辛苦栽种但利润很少。为改变这一现状,芹泉镇计划投资300万元建设农产品销售市场,积极与大型菜市场对接,联系大客户与外地蔬菜市场订单直销,取消中间商差价,对产业各个环节利润“吃干榨净”,提高农户收入。
五是产业产品化。“有产业没产品”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设施蔬菜附加值,提高农户收入,芹泉镇积极谋划农产品加工项目,创新种植模式、提高大棚利用率,在西红柿下架后种植茴子白、白萝卜、苤蓝等作物,提供多种原材料,制作西红柿酱、酸菜、酱菜等,实现两季收成。 (崔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