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精神火炬 贡献智慧力量
——2023年太谷区科技工作者风采展
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太谷区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默默耕耘、创新实践、攻坚克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太谷区科协推荐,本版整理刊发8位科技工作者事迹(排名不分先后),敬请关注。
——编者
本版文字由太谷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曹 挥 修复农田土壤的星星之火
“修复农田土壤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但星星之火终燎原。”曹挥这样说,多年来也一直这样做。他是山西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一直投身实践一线,致力于农田土壤的修复。
1990年代末开始,曹挥教授就踏上了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之路,并发表相关文章6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2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项。2018年,曹挥接触到“中医农业”模式后,便开始了中医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他摸索出多种植物的绿色生态种植管理方法,并在多地进行示范推广。
“要开展科研工作,首先要明白一点:科研源于生产、源于实践,尤其是做农业,我们所有的科研问题都是从生产实践当中来的,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从里面去找问题;其次做科研的时候一定要持之以恒。”曹挥说道。
在介入实验基地前,曹挥团队对附近果园做过一个调研,发现果园化肥、农药过量投入的现象严重,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果品农药残留严重。同时,树下普遍采用清耕作业,果园中病虫害天敌的栖息环境恶劣。基于以上环境条件,他带领团队运用中医农业技术体系将苹果树下区域利用起来,科学筛选种植适宜间作套作的作物,蔬菜、香料、中药材等增加果园物种的多样性,实现了农药检测零残留。
在太谷北阳村,长山药由于根腐病和农药化肥的使用,病害每年都比较严重,曹挥用中药提取物解决了长山药地下茎腐烂问题,使得每亩地可减少约40%的损失。在太谷区小白乡,他通过中医生态农业技术,让郝子平西瓜种植基地的西瓜枯萎病以及后期的白粉、炭疽病得到了很大改善,生长的西瓜不仅颗颗甜而利口还无农药残留,大大提高了西瓜的种植效益。
“百尺竿头需更进一步,恢复耕作生态环境,修复农田土壤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将继续投身实践一线,优化果园种植模式,研究更多经济作物的中医农业种植技术,以中医理念和思想为指导,做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中医农业模式。”曹挥的声音愈发铿锵。
王圆圆 在技术创新中谱写青春之歌
王圆圆,卡耐夫集团(山西)管道系统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长期负责产品开发、实验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等技术性工作,曾获省级“五小”竞赛三等奖、市级二等奖。
王圆圆2017年毕业于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毕业后就职于卡耐夫集团(山西)管道系统有限公司。参加工作以来,他从基层技术员做起,先后在质量部、生产部、技术部等部门担任过生产技术员、质量工程师、技术主管。2021年获评晋中市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被选举为太谷区党代表参加晋中市党代会。
2021年后,公司开始进行汽配行业的研发与制造工作,由于行业要求与之前的完全不同且结构复杂,王圆圆成为了新项目的负责人。他带领一支5人小团队第一时间投入了研究,研发过程中“石墨形态”问题成了一个难题。通过反复试验、查阅大量资料,王圆圆团队完成了工艺路线的创新,采用了更加简单、经济、高效、稳定的工艺。公司成功上马该项目,并开始创造效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
近几年,王圆圆在技术上不断优化,多个项目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自我进步的同时,他还带领团队一起成长。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他会手把手教组员。除了铸造行业的专业知识,他还要求大家掌握机械类、项目申报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团队中的很多人成为了企业的人才储备力量。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如今王圆圆带领的研发中心学习氛围浓厚,吸引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
高鹏飞 科学创新 投身“三农”
高鹏飞,博士,教授,山西农业大学畜牧学博士生导师。曾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动物科学系访学。兼任山西省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山西省猪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7月,入职山西农业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高鹏飞一直将教师视为自己最重要、最崇高的身份。留校任教以来,他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的《生物统计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高级生物统计学》《畜牧试验设计》等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先后担任生物科学(动物方向)091班、1301班和动科1703班3届班主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考研和就业的各种机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项,所带班级学生考研达线率均在50%以上。积极与专业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以副主编、参编身份参加编写了“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部级规划教材2部。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高鹏飞坚持将服务产业、服务“三农”、服务社会作为自身科学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产业难题、推动农业发展,提升科研产出作为检验科研项目价值的主要标准。依托山西省猪产业体系、产业联盟、科技小院、三区技术人才等平台,配合科研团队,联合山西省种猪生产企业,开展成果推广、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工作。协助团队开展晋汾白猪成果推广工作,目前,晋汾白猪广泛分布于全省8个地市和21个县区,辐射推广至河北、天津、内蒙古等周边省区市,并在运城、临汾及太原等地建立“憨香”“九香牧园”等晋汾白猪品牌猪肉专卖店,初步形成了“晋猪”全产业格局。累计推广晋汾白猪等优质种猪2万余头,生产优质商品猪100余万头。
2021年,高鹏飞及其所在团队与太谷金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生猪科技小院”,带领研究生长期入驻科技小院开展科研实训,同时不定期开展本科生生产观摩学习,为专业技能人才储备生力军,逐步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技术服务、培训、观摩等方式,累计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1000人以上,实现了研究生素质教育、企业高效生产、学生技能拓展、高新技术推广、农民增产受益的多元化人才培育与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郝子平 农业托管“管”出农业新效益
郝子平,现任太谷区小白乡大白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子平家庭农场负责人、土地托管负责人。2019年郝子平取得山西省职业农民高级技能证书;2020年入选晋中市百名优秀本土实用人才支持计划,被授予“晋中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2021年被山西省农业厅授予“山西省百佳高素质农民”称号;被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聘任为“山西省农机专家库”专家;被授予“晋中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2年2月当选为晋中市人大代表。
2020年,郝子平牵头组织小白乡大白村11个农机大户开展土地“托管”经营服务,对本村及周边村9600余亩土地进行了托管。近年来,郝子平带领本村及周边村17名机手,在该村及附近村庄托管土地1.1万余亩,直接带动了机手增效、农户增收。
在郝子平带领下,小白乡大白村大地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托管”逐渐扩大服务范围和作业规模。从单一的种植模式转变为多种经营模式,从产中托管到产前产后全产业链托管,作业效益从几百亩增长到上万亩。通过“农业托管+新技术”“农业托管+新品种”“农业托管+新装备”等新探索,大力推动了优质农资技术的使用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充分转化,为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开创出晋中特色模式。
合作社逐步实现规模化后,他多次承担省农科院、区农业产业中心和区农业农村局的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乡村农户使用新品种、新技术。他还通过农资、农艺、农机的相互融合,摸索总结出一套以玉米为主,包括小麦、高粱、大豆、薯类在内的高标准粮食生产模式,这一托管模式增强了机手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服务意识,推动了优质农资的使用推广、提升了作业服务效益和质量。
多年来,郝子平致力于西瓜的种植和改进,他重新选址并投资建设了子平家庭农场西瓜园。本着不用嫁接苗、不用化肥农药的原则,他用农家肥、生物肥和有机肥代替化肥,同时和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合作,做了3个拱棚的生物制剂、生物药剂示范试验,达到了农药减量、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目的。子平家庭农场以示范试验推广新品种为主,建有太谷蔬菜瓜果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合作推广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农场积极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选用红薯、西瓜优质品种,采用地膜覆盖,通过土壤监测有针对性地采用增施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等措施,达到了有机红薯和有机西瓜的高产优质,近年合作社优选彩虹西瓜品种,并积极宣传推广,促成产品进入超市,为农户提供了增收新途径。
刘文辉 埋头苦干引领科技创新
刘文辉,1987年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毕业后分配于山西省临汾机械铸造厂工作,2005年国企改制后先后在福建漳州朗耀机械、安徽九华科技、云南九鼎金属铸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事铸造技术管理工作,现任山西龙成玛钢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
依据市场调研,山西龙成玛钢有限公司决定把螺纹式沟槽管件材质改为高强度、高韧性的球墨铸铁材质,刘文辉带领技术部门员工全力以赴进入调研、设计、工艺文件编制和生产验证、完善的全过程中。
刘文辉翻阅20多本国内外相关球铁技术资料,与省铸协和太原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十几名资深球铁技术专家和教授进行多次交流与沟通,往返路程达3000多公里。遵循技术先进、成本下降、能耗降低的原则,最后确定三大新兴高端球磨铸铁之一的硅固溶强化铁素体球磨铸铁作为公司的新材质。
去年5月8日新材质进入试生产。试生产四个月期间,正值夏季,车间温度高达30多度,刘文辉和技术团队从熔炼、浇注、产品检测全过程跟踪。面对1560多度的高温铁水,大家挥汗如雨、铁水的高温辐射致使皮肤常有灼烧感,有时为了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常常在铸件200多度取样进行检测,手和脚灼伤成了家常便饭。每天每人在车间行走多达3万多步。9月份试生产结束,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工艺文件满足生产条件,刘文辉悬着的心终于放下,看见产品每天进入市场,他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持续改进、完善是每个技术工作者的终生目标和任务,怎样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完善工艺文件成为了摆在刘文辉面前的新课题。他白天深入一线,收集、整理每一种产品的第一手资料,晚上常常加班,总结、分析每个产品出现的问题,拿出整改措施,第二天进入生产验证,经过三个多月无休息的努力,产品成品率达到9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3%左右,产品也赢得了客户一致的好评。
孙 琪 传习非遗 服务社会
孙琪,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她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领“拾遗记”团队走遍三晋大地,寻访散落各处的非遗文化。
2016年初,孙琪组织学生成立了“太谷县民间艺人走访计划”项目小组。2017年春,在“太谷县民间艺人走访计划”的基础上,正式创立了非遗品牌“拾遗记”。六年来,“拾遗记”先后下设了“民间艺人寻访团”“金石传拓行动队”“古建筑保护考察团”“祁太平摩崖石窟考察团”“三木非遗文创研发小组”“《拾遗记》编辑部”“《晋中市文化遗产纪录片》摄制组”等多个团队,专注于以自身学科背景从事社会服务。
孙琪带领“拾遗记”课题组围绕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宗旨,广泛搜集晋中各地尤其是太谷、祁县、平遥等地的文献资料。在从事现代设计与古代碑刻、古建筑保护等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她注意到古代碑刻中的装饰图案尚未有人系统整理研究,于是她将理论层面的科研重点放在了古代碑刻图式艺术研究上,整理了上千种不同的装饰图案与多种碑刻图式,一定意义上填补了学界空白。
凭着对传统非遗文化的一腔热血, 孙琪摸索出了一条特色的育人之路。她主张学生走向田野,“三下乡”平台是“拾遗记”团队的重要舞台。2018年11月,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通报,“拾遗记”——太谷古建筑保护考察团,荣获“优秀团队”称号,这是我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团队评选的最高荣誉。
政校合作是“拾遗记”团队展现集体水平的又一个重要平台。2019年,孙琪及团队与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祁县图书馆联合开发古籍类文创产品,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她带领的学生联合完成了100余件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受到山西省图书馆领导的高度赞扬,在山西电视台进行了展播。
鉴于“拾遗记”品牌的渐臻成熟,2021年,孙琪创办了校内刊物《拾遗记》,以图录的形式记录在校学生传习、传承非遗项目的历程和成果,截至目前已编辑印刷《蜡染扎染》《布贴画》《金石传拓》《古琴》《书法》五辑。目前,“拾遗记”品牌与“非遗学生研究员”已形成表里呼应的联动团队,将继续在非遗普查、传习、传播、文创开发等工作上持久发力,将学生兴趣、非遗传承、品牌传播有机结合,争取做出更好的成绩。
邢晓冰 科研攻关造福百姓
邢晓冰,晋中二院肿瘤科主任,1984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2023年5月,邢晓冰荣获太谷区“2022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科技创新成果累累,科研攻关造福百姓。ARDS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率高达50%-70%,是国内乃至国际上的诊治难点。为了探讨发病因素及临床救治途径,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和抢救成功率,邢晓冰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带领课题组人员开展了《ARDS早期诊断及临床救治研究》课题,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使ARDS的救治成功率达到80.6%。该课题经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病率,改变胃癌的预后,邢晓冰承担了科技攻关项目《晋中市胃癌高发区致病因素分析及根除HP后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研究》,并深入农户,不断探索,对31200名35岁以上村民进行了五年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找出了本地区胃癌致病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并在临床诊治方面取得了创新发现。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健康教育在胃癌高发区的应用》科研课题,获得晋中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目前承担的中国癌症基金会《农村癌症早诊早治》已连续4年,为晋中市的癌症防控作出了贡献。
积极开展科普工作,落实健康中国纲要。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纲要》要求,邢晓冰利用每年的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邢晓冰根据本专业特色设置健康科普专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并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为公众提供精准化的健康科普知识。
舍我其谁义无反顾,面对灾害身先士卒。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邢晓冰作为晋中市驻平遥专家组组长,带领5位专家,驻平遥39天,从明确诊断、会诊病人、到解除隔离,每一个环节都细之又细。
谦虚谨慎医德高尚,勤恳工作为人表率。邢晓冰勤勤恳恳地工作在临床一线,虽为名医,但谦虚谨慎,医德高尚,真正把“带着感情下病房,想着农民开处方”落在实处,为贫困患者捐款捐物,为抢救病人加班加点,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邢晓玲 在职教这条道路上奋力前行
邢晓玲,晋中市太谷区职业中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她积极进取,不断进步。参加了国家示范校的资料收集,参与编写了校本教材,参与了数控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连续多年获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咱们这个项目进国赛啦!”最近,学校传来好消息,张佳辰同学在“2023年山西省第十六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且进军国赛,即将代表山西省参加国家级比赛。作为张佳辰的辅导老师,这是邢晓玲辅导学生连续几年获省一等奖后的又一次突破。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2021年,省赛项目工业产品设计与创客实践项目做出调整,新增了增减材环节。邢晓玲面临着增减材环节零基础、设计理念与市场脱轨、不熟悉大赛标准等难题。顶着巨大的压力,她依然给自己确定了“省赛一等奖并努力进军国赛”的目标。为了完成目标, 邢晓玲除了正常上课以外,其余时间都泡在实训室里,进行增减材技术的摸索与实践,与学生一起学习相关知识。第一次接触3D打印机,操作过程中由于调平问题,打印时总是翘边,且因疫情影响,厂家也不能及时过来现场指导。为此,她利用休息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这方面的技能。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备赛学生的技能有了很大提升。除此之外,邢晓玲与学生在赛前制定了“短期高效训练计划”,短频高效的训练下,学生们的建模技术进步很快,最终赢得了比赛,实现了自己的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