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6 月 29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2023年6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非遗”传承插上青春的翅膀

张春玲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还极少见诸报刊时,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科技和工业的滚滚浪潮的席卷下,显得没落和无助。的确,传统手工艺的绝大部分曾一度随着现代化的浪潮而逐渐退出了生活舞台,当我们都欣喜地拥抱现代、追赶时髦的时候,忽然发现缺少了一种情感的依托。

找回记忆中的文化场景,通过记忆中的美食、老字号、文创产品、文化体验服务等重塑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感受,之后,便会有这样一个认同:丰富多彩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昆曲、古琴、云锦织造、皮影戏……今天,品类众多、覆盖领域广泛的“非遗”依旧闪耀着夺目光彩,是生命力顽强的“活化石”,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内容。

让非遗“活下来”“火起来”,离不开“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者的坚守,更离不开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年轻人开始苦学技艺,成为“非遗”传承人,他们用双手和智慧,让“非遗”焕发出新光彩。他们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通过独特的创意与巧思,让老技艺更加贴近生活。例如,在大学校园,漆器等“老物件儿”在青年人的设计下,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潮玩”;“非遗”创作搭上文创、直播“快车”,在网络上频频“出圈”……

做好“非遗”传承,任重道远。如何守住初心、顺应时代、敢于创新,让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并绽放光彩,值得思考和探索。

做好“非遗”传承,需要青年人虚心学习、久久为功,短期内掌握甚至精通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技艺绝不可能,因此需要埋头虚心学习、苦练过硬本领,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用精湛的技艺传承非遗之美;做好“非遗”传承,需要青年一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青年一代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改造和广泛传播传统技艺,让其更加贴近生活,从小圈子逐步走向大市场,我们坚持的“不变”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变化”则是顺应时代发展因势而变的创新路径;做好“非遗”传承,需要青年一代放眼全球、拥抱世界,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广大青年应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