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助力设施蔬菜产业发展
闫村位于太谷城东北约25公里处,全村共有850户2100人,耕地3600亩,建有大棚拱棚935座,面积2400余亩,达到了“户均一棚、人均一亩”的规模,是范村镇乃至太谷区设施蔬菜产业的排头兵。
今年以来,闫村党支部以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为支点,着力破解设施蔬菜产业链相关企业、农户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设施蔬菜“三小三大”的产业格局。
用“小投入”撬动“大收益”
闫村党支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党员先锋岗30个,划定党员责任区30个,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农情,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积极为群众解答疑难,13名党员种植示范户为新种植户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带服务,进一步激发群众建棚意愿,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在推广拱棚种植的基础上,群众自发改造联动拱棚将近20座,面积达到150亩以上。连片发展、规模化生产带动了种植技术革新,丰富了蔬菜品种,提高了蔬菜品质,拥有了一定的市场议价权,菜贩子抢着上门收菜,农户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用“小产业”牵引“大链条”
闫村党支部坚持把党的组织优势融入产业发展中,把党员嵌在产业“链条”里,采取党员示范种植、党员帮带销售等方式,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园区种植技术不断提升,种植技术由单一冬棚种植转变为春提早、秋延后和冬棚种植三种模式,推广应用熊蜂授粉,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供应。年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蔬菜经纪先锋队”,帮助群众对接武汉、上海、深圳等地的销路,助农增收。村“两委”积极对接相关企业,在种苗繁育、大棚建设、科技服务、蔬菜销售等方面提供便利,村内建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了集经纪、收储、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每年闫村蔬菜产业直接收益达到4000万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增收1500万元左右。
用“小样板”发挥“大能量”
如今闫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设施蔬菜产业“示范村”,近期还建起了设施蔬菜产业园现场教学点,推广设施蔬菜技术。目前,已接待各类调研学习50批次。开展“党群共富”活动,容纳消化本村劳动力1000余人,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劳动岗位,每年蔬菜供应季可以消化吸收周边劳动力超过800人,其中脱贫户近200人,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盘活带动运输、仓储、销售及农业设施等相关产业从业者200余人,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在闫村的影响下,周边各村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近年来,民间投资达3000万元以上,新发展设施农业600余亩,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出新活力。(宵飞 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