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寺:五代遗存千年瑰宝
![]() |
始建于五代的平遥镇国寺,是平遥县20家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现存文物遗迹。寺内建筑、塑像、壁画、古碑等分属中国五代、宋、金、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据碑载,镇国寺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金天德三年(1151)局部修葺,元、明时期重建天王殿、三佛楼等,清雍正九年(1731)、乾隆二十九年(1764)和嘉庆年间多次补建修葺。寺内现存建筑唯万佛殿及彩塑为五代原构,余皆为明清重建。
镇国寺位于平遥古城东北12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更名为镇国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5350平方米,由两进院落组成。寺内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置身其中,仿佛打开旧日时光,一幅蕴含着千年文化灵动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朴画卷徐徐展开。
佛经中,天王是佛的护法力士,在历代百姓的心中,更愿纳其“风调雨顺”之意,表达心中对“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美好期盼。天王殿两侧各有砖券掖门一洞,东曰“崇虚”,西曰“垂幽”,掖门外侧钟鼓楼左右对峙,反映了当时晨钟暮鼓的习俗。
万佛殿居镇国寺中心,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整个建筑轮廓秀丽,气势壮观,在建筑功能和结构艺术方面达到了统一,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
万佛殿内佛坛塑一佛二弟子、四胁侍菩萨、二天王、二供养菩萨共11尊彩塑,这是我国除敦煌莫高窟外,目前已知仅存的五代彩塑。这些塑像,虽经后世重妆,但躯干、衣饰、面相等仍不失唐末五代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万佛殿内的塑像,虽是宗教神化的偶像,但塑像的衣饰、装束、神情……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古代匠师继承了唐代注重写实的艺术风格,深刻地刻画出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形象,堪称“稀世珍品”,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而在寺内第二进院落正中的三佛楼,两山墙绘清代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壁画,面积约150平方米,内容为佛本行故事,共52幅。画面构图紧凑,线条变化细致,风格朴素自然。
寺内另存金皇统五年(1145)铸铁钟1口、明清碑12通、碣6方及五代北汉时期残碑遗存。
岁月无言,守护有声。1988年,镇国寺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一城两寺”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市始终把遗产保护摆在首要位置,有序开发、科学管理,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让“千年瑰宝”永久传承。(晋中市博物馆提供)
韩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