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5 月 18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

第03版:文化

2024年5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聆听历史回声 传播晋中文明

——晋中市博物馆倾力守护文物推动活态传承

促进交流互鉴
打造社教品牌
凝聚志愿力量
深化馆校合作
馆外景色宜人
强化藏品管理
筑牢安全之基
落实考古前置
科技赋能文保

□ 记者 闫晓媛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晋中地处三晋腹地,东依太行,西临汾河,经历周秦汉唐的发展,明清晋商为晋中历史谱写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历史悠悠,文物不朽。5539处不可移动文物,6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就是活着的历史,带着古老的文明,成为今日晋中历久弥新的灵魂,放慢脚步,走近晋中市博物馆,可以跨越历史长河,聆听晋中的前世今生。

在时间的暴雨冲刷中,我们看到色如明月的瓷器上提着诗,看到剔透如水的烧制琉璃上绽开花,听到万里茶道上清越的驼铃,听到晋华纺织厂里的机器轧轧作响……这些在生活场合与历史洗礼中形成的瑰丽的文化遗产,展现了晋中文化无穷无尽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作为全面展示和传播公共文化的平台,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牢记嘱托担使命,感恩奋进写答卷,匠心守护、倾力传承,让沉寂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时代光彩。

考古工作纵深推进,文保事业行稳致远。2020年,原晋中市考古研究所与晋中市博物馆合并后,市博物馆挂牌“晋中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承担起全市地下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且成绩优异。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至2023年,省、市先后出台“考古前置”政策,市博物馆积极贯彻落实,先后完成了我市200多个建设项目地块的考古调查工作和130多个项目、地块的考古勘探工作。同时,与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完成了2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

积极的谋划、扎实的工作,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和土地出让的顺利实施,助力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特色系列展览品牌,创新表达晋中文明。开馆至今,市博物馆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全面策划与设计专题展览,以引进展和原创展的模式,多层次、分角度展示晋中的革命文化、晋商精神、工业文明、党建之路、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广大市民的集体记忆,在这里引发共情和共鸣,社会反响获良好。

其中,“风云晋华——从晋商走来的工业文明和红色基因特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猫儿岭墓群出土精品带钩展”荣获山西省“第二届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评选推介”精品推介展览奖、“允诚允信∙汇通天下——晋商票号诚信文化展”荣获山西省“第三届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评选推介”优秀陈列展览奖。

寓展促教以文化人,全力讲好晋中故事。市博物馆坚持以优质讲解、社教活动和志愿服务为主要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丰富教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向公众宣传和普及历史文化遗产知识。

支持大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进行历史教学,推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学术讲坛、科普讲座……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教方式,有力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晋中文明和历史文物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同时,市博物馆积极组织涵盖社会各界人士的志愿服务,开展免费讲解和展览宣传等服务活动,借助毗邻大学城的优势,与高校紧密合作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推进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有效开展,持续输出高品质的博物馆文化体验。

古老文化潮流表达,推进文物活态传承。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市博物馆积极挖掘文化遗产价值,推进文物资源的重点保护、合理开发、适度利用。

在做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上,该馆借助互联网、新兴数字终端等技术,致力于打造“千秋遗珍、光耀晋中”文物三维数字化展览,实现线上VR展览,让藏在“深闺”的文物进入公众视野,走进公众生活。

同时,搭建抖音、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等新媒体宣传矩阵,全面精准广泛传播博物馆动态,引导公众关注,让文物真正火起来、动起来,使市博物馆成为旅游打卡地、过节必去地。

近年来,市博物馆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分别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传媒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建立稳定的馆校合作关系,实现了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志愿服务等方面长期有效的协作机制。下一步,还将在文创开发、陈展设计等方面深入合作,探寻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

星有无言之歌,月见圆缺之意。灯光之下,展柜之中,一件件无言的文物,披着历史纱衣,沉稳端坐,等待后来人将它们身上的历史逐一发掘、传承。

未来,市博物馆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落实市委“156”战略举措,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多层次传播展示晋中文明,推动我市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