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6 月 19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下一篇 2024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色产业兴农 经营主体带农 利益机制联农

左权县以“链式思维”推动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近年来,左权县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关键,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以“链式思维”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以“链长制”为抓手、“链主”企业为引领,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完善,促农增收动力更加强劲,乡村振兴活力持续迸发。

深耕全产业链融合,打造特优农业品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围绕核桃、连翘、黑山羊三大产业,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持续推进全产业链建设,全领域培育产业经营主体,全环节提升农产品加工,全方位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做强核桃产业,通过实施“抢救性托管、产业链条延伸、品种选育改良”三步走战略,累计托管核桃树9.2万亩,亩均产量由150斤提高到200斤,部分地域甚至达到250斤,通过托管增产幅度明显;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成立左权核桃产业研究院,全力实施核桃产业良种选育基地建设和提质增效工程,5年内全部完成8万亩适用于改良的核桃树改良工作;全力扶持“链主”企业麻田顺康公司技改升级、扩大产能,加强同山西农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大力研发适销对路的深加工产品,提升经济效益。加快山西经典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带动效应持续提升,核桃产业全面升级换代。做大连翘产业,深化“产—加—销”一体链式发展,完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500亩,人工抚育1万亩,推广统一保护性采收,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全县野生连翘和人工抚育累计达35万亩;支持“链主”企业康益恒泰完成扩建,达到年产中药饮片4000吨的生产能力,加强同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力度,积极研发连翘中医药制品,提升产品效益;全面深化与山东扁鹊集团“数字创新中医药健康产业链”合作共建,加快道地药材连翘地标认证,彻底打通连翘从地里到仓里、线上和线下的产销直连闭环,全面形成集保护性采收、就地仓储、产地发货于一体的直供体系。做优黑山羊产业,以万诚肉业为“链主”,打通集保种、育肥、加工和销售在内的全产业链条,形成10座育肥基地、32万只养殖规模;引进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山西神农集团,与县扶贫开发公司和万诚肉业共同组建山西神农左权羊业公司,投资3.5亿元对“产、加、销”各环节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巩固拓展本地、省内、南方、线上等市场;通过示范带动,激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规模养羊户等多种经营主体参与,带动全县羊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品牌化迈进。

强化市场思维引领,提升产业体系韧性。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推进产业转化增值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减少市场风险,将“保底收购”“提价收购”作为推动连翘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乡镇组建农业合作社,与县振农公司合作成立国有企业控股公司,统一定价、统一收购,形成基地在村、加工在乡、增收在户的发展格局。去年采摘收购连翘196吨,加工58吨,总收益5000余万元,带动农户2万余人,户均增收2500元。降低生产成本,通过核桃托管组织统一农资采购、日常管护、产品销售,负责核桃树整形修剪、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初级加工及销售全流程服务。2023年,全县核桃托管51085亩,涉及80个行政村8597户,由5个托管组织承担,共施肥2080吨,出动机具5000台次、人工3万人次。提高技术水平,聘用山西农业大学教授,组建羊产业专家团队,解决养殖户的疾病诊疗、疫病免疫、繁育配种、饲料服务等技术难题。依托县养羊协会,制定养殖标准规范,联络吸纳规模养殖户成为会员,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增加信息互通共享,协调羊种、饲草供给和成品羊销售等。同时,以合作社服务、龙头企业科技支持等方式提升养殖技术,探索形成了“技术中心+技术员+农户”的服务模式,围绕降本增效,提升黑山羊双羔率;推进标准化育肥,将育肥周期由3年缩短至1年,实现出栏率和养殖效益大幅提升。

突出利益捆绑联结,拓宽兴农富民渠道。坚持“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把农户嵌入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集体经济发展,让农民在产业振兴中分享增值收益,形成了“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组织驱动、社会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纽带作用,确保“联得紧”。持续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以万诚肉业、康益恒泰、麻田顺康等农业龙头为“链主”企业,推进左权羊、左权连翘、左权核桃等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建设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区,发展“生产向绿、品种向优、品质向好”的优质产品,着力破解产业好但品牌小、品质高但价值低的发展瓶颈,打造具有鲜明左权特色的农业品牌。发挥基层组织引导作用,确保“联得牢”。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强村工程,推行“村党组织+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资产收益、入股分红、订单收购、务工就业、土地流转等增收渠道,加快形成与集体(农户)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2023年,全县16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9421.7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34元,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确保“联得好”。农民是农业增收的主体,要激发主体意识、增强主体动能,强化依靠辛勤劳动稳定脱贫、增收致富的工作导向,围绕设施蔬菜、综合农业等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先后组织完成“乡村治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种养加能手”培训656人次,参训农民满意度达到95%以上,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程丽)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