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6 月 19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 ——

历史与科技的交响 赋能文化新时尚

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等文创类节目的频频“出圈”,以及各地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的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项目亲近大众,博物馆文化逐渐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而榆社县化石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县级二级化石专题博物馆,更是在场馆建设、文博研究、社教功能、科技赋能等方面全面发力,让古老的化石焕发新生,成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精心策展,展示远古奥秘。“快看,这个剑齿虎正在咬鬣狗,好神奇!”这是来自太原咿呀语言学校小朋友来榆社县开展科普研学活动时发出的惊叹。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始建于1983年7月,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陈列面积1496平方米,设有“自然造化——地质遗迹”“生命信息——古生物化石”等6个展厅,共收藏文物3370件,其中化石624件。馆内藏有距今约530万年至250万年间的榆社原大羚角、榆社剑齿象头骨等45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保存最完整、最有研究价值的珍稀化石,填补了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空白,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承上启下性,该时间段在国际地质年代表中被称为“榆社期”。

文博研究,赋能优势产业。2021年5月24日,邱占祥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云竹湖畔举行,标志着榆社县古生物化石在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方面走向新的科研高地,在化石文化产业发展上迈出了可喜的新步伐。榆社县全境于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于2014年被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邱占祥院士工作站以榆社县的4个化石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化石研究、复原、保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工作,实现优势产业和高端人才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赋能榆社县科普产业、文旅融合、人才招引等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化石之乡”这一金字招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双向奔赴,打造“行走课堂”。“大家看,这件化石特别有趣特别珍贵,是由两具大唇犀被重叠挤压在一起形成,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唇犀……它是我们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这是第7届“红领巾讲解员”梁文静在绘声绘色地给游客进行讲解。近年来,榆社县博物馆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六一”儿童节等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坚持在寒暑假举办“红领巾讲解员”培训活动,把“展台”变“舞台”,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孩子。同时,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紧密结合中小学思政课程,将文物知识融入学校教育之中,既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现博物馆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双赢。此外,榆社县还积极推动展览进社区。结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向社区居民详细介绍博物馆概况,讲述榆社县历史文化、红色事迹等知识,让更多的人接受文化熏陶、触发理性思考、丰富内心世界,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技赋能,探索“沉浸体验”。榆社县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展示理念,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让走进博物馆的参观者不再是被动听讲解的“看客”,让体验“触手可及”,让观众在与藏品“对话”中实现寓教于乐,进一步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目前,榆社县博物馆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此项目将对化石博物馆243件馆藏珍贵文物进行高精度三维信息采集,包括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32件、三级文物198件,用于制作馆藏珍贵文物三维数字展,以及三维彩色数字模型线上展示。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的人在博物馆中感受文化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赵龙 王迎波)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