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 筑牢安全防线
本报记者 张 琦
春夏季节为雷暴多发期,6月30日,市气象台发布短时天气预报,下午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出现短强、雷电天气;介休市出现雷电、雷雨大风天气;灵石县、榆社县、平遥县、祁县、太谷区、榆次区、寿阳县出现雷电天气。
今年4月4日,广东韶关7位村民在拜山时遭遇雷击;5月25日,安徽黄山风景区突发雷击,致13名游客受伤;6月13日,辽宁锦州北站火车站广场,两名旅客遭到雷击……
多次雷击事件提醒我们,雷电具有电性质、热性质、机械性质等多方面的破坏作用,易引发火灾、爆炸、触电、设备和设施毁坏及大规模停电等危害,面对雷电天气,做好安全防范至关重要。
提升防雷安全
加强灾害防御水平
据气象专家通过对雷击事故的调查分析得出,导致雷击事故的最主要原因包括单位和个人防雷意识不强、防雷观念陈旧、建筑物布局不符合防雷要求等。因此,应对雷电天气,离不开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发力以及公众的自觉配合。
为切实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减轻或避免雷灾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日,市安委办印发了《关于加强2024年全市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努力提高全市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水平,维护社会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知要求,要加强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切实加大防雷基础设施建设并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及时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指导社会公众采取正确安全防护措施,有效防范雷电灾害,还要制定完善防雷减灾相关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开展演练。
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防雷安全工作责任机制,认真开展防雷安全隐患排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压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
要加强防雷安全信用监管,把生产经营单位和防雷技术服务单位防雷安全信用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制定完善防雷安全诚信制度,细化信用监管操作细则。
与此同时,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也应加强自身管理,确保防雷行业诚信自律,主动规范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市场秩序,主动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增强防雷意识
掌握防雷避险技能
正值夏季,雷雨天气多发,大雨常常伴有雷电,会破坏电力系统、通信设备,甚至导致人员伤亡。户外活动尤其是爬山、郊游前,应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防范危险发生。
做好防雷工作,需要全社会公众坚持生命至上的理念,增强雷电灾害防御意识,掌握科学的防雷避险技能,提高避险自救能力。
省气象局发布的雷电防御防灾宝典中介绍,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其危害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由架空线引导的侵入雷,如各种照明、电讯等设施使用的架空线,都可能把雷电引入室内,应严加防范。
那么,公众又该如何预防雷电呢?气象专家指出,雷雨发生时,公众应避免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不应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不可使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还应远离其它金属物体。另外,雷雨天气,严禁在山顶或高丘地带停留,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间或干燥的洞穴躲避,以免被雷电击中。
只有正确认识雷电的严重危害性,增强防雷意识,掌握必要的防雷避险技能,在雷电发生时采取正确的避雷方法,才能避免或减少雷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