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 3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下一篇 2024年7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 麻田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村美人和、业兴民富,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仲夏时节,不妨来左权县麻田镇看一看,或是踩着田埂,闻那果蔬芳香;或是走进革命圣地聆听红色故事,或是踏入幽静雅致的农家小院,听村民择菜话家常。

近年来,麻田镇紧扣省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市委“百乡(村)示范、千村治理”、县委“双十示范、百村治理”安排部署,按照“一环两带三强化”的工作思路,着力打好环境整治、产业增收、乡村治理三大攻坚战役,实现了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生态优先全域推进

“村更美”“水更清”,问起麻田镇西安村村民的生活变化,朴实的两句话里藏着满满的获得感。

步入西安村,山清水秀,鸟鸣花香,满目清新之色。“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改善了村居条件,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西安村驻村第一书记于凤梅说。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行走于麻田镇,一个个“西安村”映入眼帘,展现勃勃生机。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来,麻田镇坚持以“一环”治全域,即从进入麻田镇武军寺村起,沿清漳河至上口,过泽城、绕东峪、环窑底,对麻田全镇25个行政村开展“千巷万户”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点面结合、分类推进环境治理。

今年重点打造麻田、泽城、东安、西安、下口、东安山6个精品示范村(组),辐射带动其余各村集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通过建立健全“乡镇统筹、村级主导、挂图作战”的推进机制,以“千巷万户”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点面结合、分类推进。依托清漳河沿线村,结合总部景区、写生基地等文旅资源优势,打造水景村,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对基础薄弱的村,从头抓起、稳步推进,开展“一拆三清一改”,加大对残垣断壁、村庄绿化等整治力度,做到“违退绿进、脏退景进”,着力塑造步步皆景、处处如画的村容村貌。

据了解,从3月份此项工作开展以来,麻田镇共清理废旧标牌标语等30处;清理柴堆粪堆等190处;拆除残垣断壁10余处;新修垃圾池、围挡等10余个;修补破损花池、路面、路灯、墙面、门窗等50余处;平整河道约2500平方米;修剪上口村至泽城村灌木丛、景观树11公里,补种补栽300余米;简易粉刷、喷涂外立面4000余平方米;改造西安、东安等村广场5处,篱笆整理沿线菜地400余米。通过强化农田水利、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不断补齐农村基础短板,实现村容村貌提档升级。

以业为基强村富民

富民产业是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麻田镇紧紧围绕左权县委、县政府“一切为了产业,一切围绕产业,一切服务产业”发展思路,发展以红色太行百里画廊麻田八路军总部旅游区、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泽城片区为主的文旅产业带和以下口水产养殖、东安水稻种植、核桃种植、连翘管护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大力培育“一村一业”精品产业,以“点”示范实现麻田镇的全域提“质”。

从2022年以来,左权县历时两年打造麻田八路军总部4A级红色景区,从原来的一旧址一展馆拓展到现在的“一心一园一馆一带两区”。去年6月,总部片区一期开园,日均千人次的游客量使得麻田红色文旅迎来“质”的飞跃,带动全镇直接就业200余人,1000余户增收;今年5月,总部景区全面投运,数字馆、射击馆、VR技术、无人飞机等场景运用,让“科技+”助推麻田红色资源更红更靓,仅“五一”小长假期间,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达5.6万人次;7月,十字岭战役历史文化园建成运营,将进一步扩大“红色左权”的知名度、影响力。

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作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接待能力最强、合作院校最多的综合性写生基地,开营至今,基地已与10个省份95所高等院校和134所艺术机构签订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泽城片区去年接待10余万人次,直接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间接带动500余户实现增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写生基地更是入选山西唯一一个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今年,写生基地二期雕塑馆、水彩画馆、超写实油画馆陆续投运,植入的无人巴士、无人售卖机、无人飞机等新业态让写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更具活力。

目前,全镇共种植核桃树5.5万亩,通过核桃树托管,实现亩均增产50公斤,户均增收1000余元;建设了核桃产业示范基地,进行品种改良和产品研发,形成“种—管—收—售—加工”全链条发展。今年又上马了核桃冻干、清水系列产品生产线,核桃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

麻田镇在东安等村种植有机水稻500余亩,亩产700余公斤,亩均收入近3000元。建有3个育秧大棚,1个水稻精深加工帮扶车间,推广“麻田高端稻米”品牌走向市场。

利用清漳河水源,在下口村养殖“高山冷水蟹”120亩,一经上市,供不应求,实现亩均收入达1.2万元,安置带动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30人,人均年增收1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10万余元。

发展连翘产业,建设加工基地,管护连翘11.8万亩,实现“产—加—销”一体链式发展,打响叫亮“左权连翘”品牌,连翘产业带动全镇3000余采摘户户均增收1300元。今年又在泽城村发展5000亩连翘种植,不断壮大村集体收入,增强乡村经济“造血”能力。

善治善为赋能振兴

2023年,泽城村被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麻田镇以泽城村为引领,以“三治三强”为抓手,推进全镇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一是强化“政治”引领。结合全党上下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对基层党组织坚持晾晒督考、协同联动、示范带动,切实建强基层组织。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引导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三是强化“德治”教化。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与发展,塑造麻田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创新开展“我们的村晚”“农民运动会”等文化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2023年,泽城村凭借着写生、光伏、水电、核桃四大产业,集体经济实现了151.4万元的突破,写生产业带动大量游客涌入,全村水电路网的基础设施一步步完善,村民家门口就业收入越来越高。而且,艺术点亮乡村的同时,村民们的观念、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发生改变,大家自觉爱护环境、规范停车、讲文明话、办文明事,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今年,麻田镇一是擦“靓”乡村底色,建成6个精品示范村组,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到2027年,将建成8个精品示范村组,辐射带动8个村完成综合治理,全镇所有村实现干净、整洁、有序。二是振“兴”乡村产业,推动麻田文旅产业带全面开花。总部景区、写生基地泽城片区、十字岭战役历史文化园投运将为麻田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宿、餐饮、地摊经济等为村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核桃、水稻、水产、连翘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三是晋“润”乡村乡风,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发挥“一约四会”的作用,以村规民约规范行为,全面推进移风易俗、成风化俗。干部合心、工作合力、邻里和睦、村风和善、村庄和美、社会和谐的“和”文化蔚然成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我们将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循序渐进,集中力量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麻田镇党委书记梅世明表示,下一步将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棒接着一棒跑,进一步扬优势、创亮点,力争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中走在前列,做出表率,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