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 11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2024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麓台塔下觅旧事 慈相寺中话古今

慈相寺 韩锐 摄

慈相寺位于平遥县洪善镇冀郭村东北,寺内开阔宏敞、殿宇古朴、宝塔高耸、古柏苍翠,环境优雅静谧。其创建年代不晚于唐肃宗时期,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始建麓台塔,宋皇祐三年(1051年)更名为慈相寺。宋末兵燹,仅存正殿。金天会年间(1123-1137)在旧址上建麓台塔并修建殿宇、楼亭十多座。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整修正殿、配殿,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乐楼、山门,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建钟楼、鼓楼。

该寺坐北朝南,三进院布局,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戏台(只存高台基)、关帝庙、大雄宝殿及砖塔,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现存建筑除正殿与砖塔为宋金时期原构外,余皆为清代所建。

慈相寺是一处布局规整、保存较好的宋金时期前殿后塔格局的佛教寺院,因其寺中的三尊金代“三身佛”彩塑和九级无名大师灵塔又名麓台塔而闻名于世。

关帝庙位于前院正位,南距乐楼33.8米,面阔3间,进深1间,前插廊,硬山顶,殿前有月台。钟、鼓二楼紧连殿之东西山墙,平面近方形,楼台下筑拱门可穿行,台上为单开间悬山顶楼阁,结构小巧玲珑。

麓台塔位于正殿背后,是慈相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塔高48.2米,八角九层楼阁式。其外形古朴,气象宏伟,每层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塔身优美挺拔,构造严谨,比例和谐,是我国现存金代砖塔中的精品。

寺内保存有宋庆历年间到清光绪年间的历代碑刻10余通,详细记载了慈相寺的沿革和修缮过程,为研究慈相寺的历史和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时间的长河不断积淀着历史的厚重。宋金时期,平遥慈相寺在洪水、战乱中数次损毁、数次修葺重续。宋金以后直至清代,慈相寺再历数百年风雨侵蚀,日渐凋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平遥县对残存的关帝殿、正殿和殿内彩塑等进行了大修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并指定专人管理。

(晋中市博物馆提供)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