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 我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综述
图为市城区新貌。本报记者 张浩亮 摄 |
本报记者 王文安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近年来,我市以改革创新为引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156”战略举措,在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中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质效齐升
我市始终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持续推动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工艺先进化、产品高端化、品牌知名化、产业集聚化,效果明显,富有特色。
焦化产业提质集聚。持续推动焦化行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介休、灵石两个千万吨级焦化产业集聚区,2023年4.3米焦炉全部关停,焦化行业先进产能占总产能比重达到100%。全部配套干熄焦,焦炉煤气全部利用,市场竞争力和环保水平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形成“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先进产业格局。
碳素产业多元拓展。铝用阴极碳素稳定占国内70%市场份额,牢牢处于市场龙头地位。石墨化能力全省占比超75%,全省石墨化能力前三位均为我市企业。尚太锂电三期建成投产,20万吨一体化负极材料产能位居行业龙头,晋中碳素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形成晋中工业新的增长极。
铸造产业提标升级。全面完成电炉替代提标改造,全部淘汰冲天炉,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太谷玛钢专业镇位列全省首批十大专业镇之一,建成全国最大的玛钢集散中心,沟槽管件占到全国产量的一半,电力金具占到全国产量的80%,电机壳铸造产品约占全国50%市场份额;轮毂、刹车盘等产品与省内外汽车制造企业实现配套,平遥铸造逐步由电机壳向电机制造领域拓展。
玻璃产业融通发展。推动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形成了以电、煤气、天然气为主的新型能源结构,生产由传统的人工吹制向机械化和人工吹制并举发展;建设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具备了产品检验检测、标准起草、新型材料应用、关键技术攻关等综合科研服务功能;组建“祁玻集团”,推动国家级“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品牌国际知名度。
液压产业创新上档。形成包括液压阀、叶片泵、齿轮泵、柱塞泵、柱塞马达、液压缸、液压系统在内的200余个品种、4000个规格的产品体系;推动产品研发创新上档次,太重榆液的高压柱塞泵和高性能液压系统、麦克雷斯的液压油过滤装置和液压油线上监控系统、斯普瑞的高压叶片泵和内啮合齿轮泵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配套项目设备的设计制造;推动基础元器件向细分领域成套设备拓展,方盛液压的液压电子产品、高行高铁轨道板成形线、海洋的合金炉液压开堵眼机实现了从生产到应用全流程构建,形成了新的行业增长极。
食品产业品牌荟萃。平遥牛肉、太谷饼、山西老陈醋全部实现了传统工艺与工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融合,产业规模大幅度扩张;引进伊利、娃哈哈、统一、今麦郎、白象、红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打造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食品产业聚集区,红星白酒产业园建成后,将拥有全国最大的自动化麸曲制造车间和麸曲清香原酒智能化酿造车间;打造本土食品企业新标杆,海玉园食品成为华北最大的烘焙类食品生产基地。
能源革命风生水起“新”欣向荣
立足资源禀赋,我市以做好“煤、气、电、新能源”四篇文章为重点,持续培育关键技术、改善供给质量、优化消费结构,一批牵引性、标志性举措取得阶段成效,在新能源汽车和甲醇经济发展方面形成领先优势。
加快建设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全力打造醇、运、站、车全链条甲醇经济新生态。出台《晋中甲醇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23-2027年)》,推动“一区两园四板块”总体布局和“11155”目标建设。
2023年10月召开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现场会;今年1月25日与晋城市就发展甲醇经济进行对接洽谈后,目前甲醇增程式重卡已经开始在晋城、长治试运行。截至2024年5月31日,甲醇重卡全国订单达3555台、省内订单达1338台。甲醇乘用车全市累计推广订单数量724台。
推动甲醇加注站建设,全市现有甲醇加注站点58个。推动甲醇产业化建设,介休昌盛25万吨焦炉煤气制备甲醇项目主体已完工,上游180万吨焦化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已进入试生产,25万吨/年甲醇项目工程基本完成建设,拟近期调试。
扩大甲醇经济影响力。2023年9月举办第二届山西低碳甲醇论坛,多地多部门来我市参观调研甲醇汽车。2023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火炬燃料由吉利晋中基地甲醇重卡保障运输,为全球首个碳中和亚运会贡献了晋中力量。
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目前已形成以吉利汽车为“链主”、中航兰田和保罗专用车为“链核”,带动昔阳尚太锂离子负极材料、介休安泰钢铁、灵石亨泰轮毂等60户配套关联企业合作,安格朗、旭日东升、拓普等27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入驻产业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
推进煤炭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支持寿阳县创建全国5G智能化矿井建设示范县,组织召开全市5G智能煤机制造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寿阳新元煤业建成全国首座5G矿井并顺利通过了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验收。
提升电力发展水平。寿阳明泰2×35万千瓦机组顺利投产发电,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加快推进,提前2年超额完成省能源局下达我市的“十四五”改造目标任务。我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合计595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比例达到50%,占比居全省前列,全市能源电力供给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降碳技术方面,推动瑞光热电探索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制甲醇、制氢、储能、热电耦合一体化发展模式,碳捕集提纯取得突破,成功产出99.9%纯度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山西安泰恩懿生物所掌握的 “NPS碳捕捉集成技术”固碳率达到75%以上,开创了国内微藻减碳行业的先河,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微藻减碳技术工业化生产。
打造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以尚太锂电为中轴,打造百万吨产能的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构建光伏产业链,引进大恒能源7GW光伏垂直一体化项目落地。推动晋能光伏年产4GW(一期)TOPCon高效光伏电池建设,光电量产转化效率达25.5%以上,保持全球领先水平。超前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制定了《晋中市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指南(试行)》,为新能源电动汽车用户以及运营商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实现11个县(区、市)公共充电站全覆盖和118个乡镇(街道)公共充电桩全覆盖。
市校协同“双融双创”破题起势
大学城是我市的优势资源之一。聚焦打好“大学牌”,我市扎实开展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大力推动城校融合、产学融合、联盟创新、创业孵化“双融双创”,努力答好省委给晋中提出的重要命题。
制定出台《晋中市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及职责,扎实推进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市县两级深入1000多家企业实地走访调研,收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需求179项、高校可转化有效专利25489件,对接与我市产业相关的高校科研平台243个、高校科技咨询专家574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69个和企业“四需”事项230个、机构“四需”37个。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晋中市市校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全面对接工作方案》,市政府与山西传媒学院、山西药科职业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灵石、昔阳、寿阳、介休与太原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寿阳县就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省级玉米产业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山西农业大学签订共建合作协议。
加快市级平台培育体系建设,制定出台《晋中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晋中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晋中市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晋中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等10个办法。共认定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中试基地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
聚焦我市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先后组织开展能源革命、大农业、数字经济、畜牧行业(养牛)专场、矿用电气设备、智能制造、5G智能矿井(山西能源学院)专场等10场“智创汇”交流对接活动,共为9所高校的教师或科研团队和87家企业搭建沟通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对接,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与元庆隆醋坊、荣欣酿造、德润泽酿造公司形成合作,共同申报并获批市级中试基地;山西师范大学团队与山西林海腐殖酸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以腐殖酸为有机载体,结合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需肥规律,在生产高品质微生物菌剂方面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生态质量全面发力持续改善
聚焦汾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聚焦汾河谷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提升,聚焦环境执法监管能力提升,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治理管控、抓减排限排、抓提标达标,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突出工程治污,全力攻坚汾河水质提升。全力推动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省、市级“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总体进展顺利。2023年度应完工55项工程中,已完工50项,年度完工率91%。
开展汾河干流水质提升攻坚行动,细化18项攻坚措施、32项治理任务。制定《晋中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保留的557个入河排污口开展监测和整治;全市1942个行政村累计已完成415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1.4%,超额完成省定19%目标;完成9个国家监管和15个省级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狠抓工业减排,全力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开展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重点细化10项攻坚措施、24项治理任务。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清洁取暖散煤清零,我市7个相关县(区、市)散煤清零完成改造50628户;6家焦化企业4.3米焦炉402万吨产能全部关停淘汰;全市3家钢铁、4家焦化、6家水泥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开展全市绿色工地评级工作,对全市405家建筑工地实施差异化管控;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共计检查533家VOCs重点行业企业,发现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开展钢铁、焦化、煤电、供热、碳素、砖瓦、铁合金七大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33家已完成改造工程,110家治理进度超过50%。
通过不懈努力,2023年,市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62,同比改善4.1%,改善率全省第3;PM2.5浓度3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9.6%,改善率全省排名第1。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三类水体比例85.7%;劣五类水体比例为0,全省并列第1。
水利改革亮点频现走在前列
灵石县在全国首开再生水水权交易的先河,首批再生水水权交易以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首批交易总成交水量共3600万立方米,交易期限为5年,交易单价为0.35元/立方米,涉及山西宏源富康新能源有限公司、山西聚源煤化有限公司及灵石县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3家用水企业。通过推进再生水交易,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实现了由“水瓶颈”向“水支撑”、无偿交易向有偿交易、再生水回收利用全面覆盖等三个转变,破解了贫水地区资源大县“无水可用”的发展困局,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全面突破。为全国再生水市场化交易、水资源循环利用树立了标杆。
左权县全面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整合11家涉水企业组建辽润水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实现了从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全过程管水用水,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再到水排放的一体化运营管理,破解了“多龙管水”体制,实现了高效管水用水。同时,通过公司制改制,实现了政企分开、职能划分、行业监管、市场运营, 显著提升了企业活力效益,有效盘活了存量资产,强化了激励约束制度,企业活力和效益显著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巩固和保障。
祁县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进一步完善供水计量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农业水权制度,科学合理分配农业水权,区分不同水源在各行业用水的需求,把用水指标细化到户、到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全面实行水价公示制度,在终端用水环节实行分类水价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多渠道筹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构建起具有县域特色的高效合理的现代种植结构,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市还在全省首家完成市级水权交易平台搭建和交易办法编制,我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做法被省水利厅主题教育活动树为正面典型案例,为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走出了一条新路,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