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文艺蜕变”
—— 左权县拐儿镇天门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 |
左权县拐儿镇天门村砖雕艺术馆。本报通讯员 邢兰富 摄 |
本报记者 张子珂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左权县拐儿镇天门村的砖雕艺术馆,处处可见巧夺天工的砖雕作品,从门楣到照壁,每一件砖雕作品都独一无二,随着脚步的深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砖雕艺术里的太行乡村”逐渐清晰起来。
天门村,作为左权·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老井写生片区的重要写生点,迎来了文化振兴的春天。今年以来,天门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生态立村、科学规划、文化引领等协同配合,倾力打造砖雕艺术馆,坚持村庄整治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和改善乡村风貌,绘就村美、业兴、人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砖雕艺术馆是天门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依托写生基地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一方青砖里,不仅蕴藏着广阔乾坤,还留存着千年古韵。同学们,快来看这些砖雕作品,这可是山西民间艺术宝库里的瑰宝……”近日,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梁晨,带着学生走进砖雕艺术馆,了解学习晋派砖雕技艺。
“这是我第三次来天门村,每次来都感觉很亲切,还能找到很多艺术灵感。”每次参观砖雕艺术馆,梁晨都会被这些精雕细琢的匠心工艺所吸引。此次,他带着自己的学生前来打卡,“希望学生们能从精美的砖雕作品中,感受晋商故里的辉煌历史与文化底蕴,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砖雕艺术馆项目负责人闫尧林介绍,艺术馆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由非遗厅、报告厅、展示舞台、文化厅、研学广场等部分组成。馆内设有明清砖雕文化、现代砖雕文化、艺术砖雕文化3个主题,是华北地区第一家展示砖雕技艺的非遗展示馆。
“项目从去年9月开始动工,目前已基本修建完成,已经接待了很多前来参观的学生和游人。”天门村党支部书记郭亚军介绍,艺术馆将砖雕与现存建筑进行结合改造,融合了左权的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砖雕艺术写生基地。艺术馆还积极与各高校开展研学合作,配套砖雕体验研学课程,为更多写生爱好者提供不限于山水的创作灵感。同时,艺术馆开设砖雕课程,招录特殊人群学习砖雕技艺,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天门村还深挖文旅资源,依托“三馆”及周边景点,打造集乡村游、研学游、亲子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体验区,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天门村的独特魅力。此外,天门村聚焦“特色兴村”,深耕核桃产业,通过构建“支部+企业+托管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核桃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产量与品质,同时建立核桃初级加工坊,拓宽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拥抱绿色能源,建设村级集中式光伏电站,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也让村民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郭亚军介绍,村里有序开展的护村坝维修、垃圾转运处置、街道亮化和院落美化等工程,已投放垃圾桶60个、处理各类垃圾2.85吨、整治乱堆乱放3处,建成天门戏台120余平方米、健身广场200余平方米、日间照料中心120余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40盏。人居环境的大幅改变,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一面,风景秀丽,处处都是“向往的生活”;一面,砖雕艺术馆等艺术形态的“再造”,让富有文艺底蕴的天门村焕发新的生机。越来越浓郁的艺术氛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艺术家前来天门村打卡、创作。如今,青山掩映下的天门村,处处透着“文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