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7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2024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沾涌钟秀北掌城

李凯文

昔阳县北掌城村,位于城西约12公里处,隶属乐平镇。

北掌城村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原名掌城,为了与相邻的南掌城村有所区分才称为北掌城村。扼守要道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历史一定会赋予它特殊的使命。为什么不是村而称城?必然与古代多次发生在这里的战事相关。据1996年《昔阳县志》记载,秦始皇四年,朝廷在昔阳境内设沾县,县址就置于北掌城村,称沾化城,隶属上党郡。西晋末年,石勒攻打乐平时在此地安营扎寨后称掌城。北掌城村现存的城墙院,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但与掌城的历史沿革有必然的联系。

李姓先人来到掌城村后,迅速发展成为村中第一大姓,后辈也有几个考取了功名,在老辈居住的街巷立起双斗旗杆,称之旗杆巷。李氏族人发达之后,重新修缮了上街下街两座祠堂,并编撰了一整套乡规民约,用以制约族人和村民的道德行为,如有触犯条约者,必受重罚。同时,建立私塾学堂,赈灾义仓等济贫公益事业也有了明确。在“耕读传家”理念的倡导下,北掌城村出过多名太学生、贡生、修职郎、登士郎、经历司和秀才等。

北掌城村民在以农耕劳作为主的同时,还推动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油房、水磨房、烧饼铺,及毯房、染房、铁匠铺、银匠铺、麻铺、皮铺等应运而生,典当铺、赁货铺等越来越兴隆。

村中建筑规模最为宏大的当数石砌两层楼房的当铺院,该院为当铺的主要经营场所,也是昔阳县唯一现存的当铺旧址。石筑的城堡式围墙高过两丈,墙体厚度三尺有余,院门防御措施得当,院内大院套小院,房屋、窑洞37间,水井碾磨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主院、偏院建筑造型独特,虽然是四合院形式,却具有极强的防御特征,绝非是普通大户人家的建筑所为。偏院的石雕门墩经历岁月风化,改变了原本的模样。门额上乾隆42年题记的石质阳刻“西堡”两个篆书大字,依稀还能辨认。

建造于唐朝末年的寿圣寺规模宏大,山门两侧有钟鼓楼,三进院布局方正,中轴线上建造有观音殿、大雄宝殿和水陆殿,东西两侧配有禅房。1949年后,这里被改为学校,直至20世纪70年代。大雄宝殿的一个角落,闲置着一口体量不大的铁钟,铭文有“乐平县北掌城村西头观音阁……乾隆55年……”字样。水陆殿背后的墙根下,层层叠叠堆放各朝代遗留的石碑,分别记载着掌城的历史。经过维修后的寺院一派祥瑞吉气,院内周柏依然昂首参天。

漫步在古道和街巷,村里鼎盛时期的三座阁楼和古戏台都已不见了踪影。下街的李氏祠堂曾被改作生产大队的办公场所,门头上“为人民服务”的字迹依然醒目。旗杆巷一座宅院“沾涌钟秀”的木雕门楣保存完好。

村口原先的老供销社,又挂起了崭新的广告招牌,村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村前沾水河畔的杨树已经成林。本村人士李天民,长期收集整理和研究当地文史资料,考证出大量的史料遗存和民间故事。北掌城村康熙年间掌城烧锅酒“乐平第一锅”的传说;麻油坊葛掌柜与考中进士的申小二“麻油添灯”的读书趣事;“孝母宽弟之德”的关东院;秋沟院和“乳儒节”石牌楼的来历;旗杆巷依山顺势,双斗旗杆矗立门前的几个大院;当铺院与“掌城”未解的历史之谜……每个院落的建造故事和上辈人的传说,以及寿圣寺缭绕的香火,都将会在这里世代延续。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