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7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煤糕

王景元

在我人生的词典里,记录着这样一件事,打煤糕。

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城里上班。他隔段时间回一次家,回家后自行车一放就开始忙碌,不论春夏秋冬。他干的活计都是母亲干不动的体力活,比如打煤糕。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庄户人家冬天取暖,大部分靠柴火烧炕。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炕,炕连着灶,灶上面架一口大锅,一日三餐都用柴火烧饭,捎带着把炕也能烧热。母亲做饭时,我常常拉风箱,看着灶膛里红愣愣的火苗舔着黑色的锅底,发出“吱溜吱溜”的响声。

那炕烧得暖烘烘的,躺着特别解乏。冬天到了,太阳落山,奶奶早早就把被子铺开温上,等我们回家睡觉。从寒冷的室外回到窑洞,鞋子一脱就钻进了被窝。

那个年代的农村,家家屋檐下房顶上都堆着满满的柴火,无柴不成家。有树枝树根、高粱玉米秸、葛针树叶烂蒲草等等,无所不有。因缺煤,所以人们发明了煤糕,打煤糕看似没有技术含量,但要打出好烧的煤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对父亲来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和那些上山砍柴人一样的想法,多多益善,未雨绸缪。

父亲打的煤糕最好烧,这里有他的技巧。首先是模具,他用厚厚的铁皮制了两个模具,在做模具时,是动了脑子的。别人家的厚我家的薄,别人家的大我家的小,一薄一厚,一大一小大有学问,薄干得快,厚干得慢,大模具出重煤糕,小模具出轻煤糕,轻的搬运起来更方便。其次是在配比上有讲究,父亲每年买的煤都是阳泉煤或晋城煤,煤质好,煤里有很多核桃大小的煤疙瘩,像碎银子似的藏在其中。不过,在和煤泥前要将煤疙瘩用筛子过滤出来,用在炉子灭了引火或炉子不旺时加火,是煤中之宝。如果用这样的煤打煤糕,就按煤土对半的比例配制。如果煤质不好,就按三煤二土的比例,甚至要四煤二土。再就是抹的时候不能拍太实,过分结实尤其是烧土比例大的,晒干后和石头似的,不易燃烧,即使燃着火劲儿也不大。最关键的是抹平后,用一根尖钢筋在上面画出“九宫格”,等晒干后就像一块块“井”字田,烧的时候,用锤子轻轻一砸,便沿着细缝变为小块,往炉膛里添加时特方便,与煤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打煤糕那天,父亲起得特别早,要赶在太阳出山前就把煤糕打好,让它早早接受阳光的洗礼。所以父亲把二哥也叫醒,一起挑水挑土和煤泥。父亲常说“技多不压身”,在他眼里,无论干什么活都是生存之道,所以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

后来二哥当兵走了,我主动拾起铲子和模具,一直坚持到1989年,我也当兵走了,父亲已60多岁,也不是打煤糕的年龄了,只好每年买几吨炭来烧。

2013年,我从部队转业回家,看到父母还住在年久失修的窑洞里甚是愧疚,门窗破破烂烂,走风漏气,他们辛苦一辈子没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却已走到人生的边缘。人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于是我对窑洞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蓝砖红瓦,安装了暖气,加盖了卫生间,父母站在院子里,静静地瞅着新宅,脸上的皱纹慢慢舒展开了。

2019年的冬天,听说县城一对老夫妻因煤气中毒双双身亡,给我敲响了警钟。我们家的锅炉也存在隐患,发愁之际,国家刚好鼓励煤改电,我当机立断,把锅炉改成空气能,一天24小时恒温供暖。

取暖方式的演变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每一步的进化都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国家的发展成果。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将更加温暖、美好。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