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30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邵悦文工作室

匠心不改 传承百年技艺

纱阁戏人

平遥纱阁戏人是全国独存的一种纸扎艺术臻品,被称为“凝固的戏曲艺术”。上世纪80年代末,常年从事古建筑、古壁画修复修缮的邵悦文接触到这项技艺后,便被其深深吸引,开始参与到这一独特工艺的抢救、修复工作中。

走进邵悦文的工作室,一阁一阁的戏人坐立各异、神采飞扬、栩栩如生,仿佛一出好戏正演到精彩处戛然而止,这些作品都是邵悦文根据遗存的清末纱阁戏人精心复制而成。邵悦文介绍,平遥县现存最早的纱阁戏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平遥六合斋纸扎铺的许立廷创作的,原有36阁,现存28阁,以传统的戏剧为题材,尽管作品尺寸小巧,却蕴含着传统民俗工艺的精髓,每一个细节都凝聚了手艺人的智慧与心血。

“纱阁戏人就是一种纸扎文化,也就是祭祀文化中的一种,里面包括的艺术性就多了,美术里的绘画、书法和剪纸,还有雕刻、雕塑、印刷,还有戏曲人物的脸谱、头饰和服饰,是一种艺术的综合,所以说比较贵重。”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纱阁戏人代表性传承人邵悦文饶有兴致地向笔者盘点着这项手工技艺的细节。

纱阁戏人集泥塑、彩绘等多种艺术于一身,是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与戏曲交融的活态标本,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考证,平遥纱阁戏人不仅与宋代以后民间丧葬礼仪中的纸扎明器传承有关,而且与元代杂剧的空前兴盛有关,也与明清时期民间祈子风俗有关,更与平遥这个晋商大都会的商贸习俗有关。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纱阁戏人因社会需求的不断弱化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制作技艺也一度被人们所遗忘。

1989年,藏于平遥市楼隔层的纱阁戏人被人们发现,平遥县文物局工作人员把纱阁戏人全部拿出来拍照,并进行整理,最终只能陈列28阁,并在清虚观展出。当年,30岁出头的邵悦文在时任县文物局副局长、师傅李有华的带领下和同事们承担起了对遗存纱阁戏人的研究、修复任务。

邵悦文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在李有华的引导示范下,用心揣摩前人的手法、心境,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推倒重来,在自己的主业古建修复之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用在了对纱阁戏人的研究和摸索中。

邵悦文介绍,纱阁戏人由木阁、隔断、戏人和道具4部分组成,通过造型语言传递忠义、悲欢等传统戏曲精神内核‌。其中,戏人是戏的灵魂,也是需要精心制作的核心内容,主要以纸、泥、木头、绳为原料,包括搭建骨架、设计姿势、泥塑四肢、绘画脸谱、制作服饰等步骤。“戏人先设计出是唱生了还是旦了,还是唱丑了,然后开始给它设计衣服和脸谱,衣服上的花、头饰上面的变化等都得画出来,画好以后剪出来再裱,贴到衣服上,才能完整。”对纱阁戏人的制作步骤,邵悦文如数家珍。

在一揉一捏、一刀一剪、一笔一画的点滴累积里,邵悦文用细心、耐心、恒心打磨手上的功夫,终于让几近失传的纱阁戏人制作技法得以“复活”。

2025年3月,邵悦文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让他感觉到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说,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平遥纱阁戏人得到了有效保护,但其制作技艺和文化内涵依然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纱阁戏人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中来,为这一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