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四个紧盯”高质量开展县校合作
本报讯 近年来,祁县聚焦县域产业链“链主”“链核”和专业镇重点企业发展需求,从抓工作布局、抓工作机制、抓重点领域入手,切实将校地合作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紧盯有效对接,高位推动“见”成效。祁县坚持把校地合作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党委统筹、专班推进、全域联动”为原则,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深化校地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及实施方案,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通过定期研判、清单化管理,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建立省校合作重点项目“市县领导包联制”,实行“一项目一专班”跟踪推进,推动项目纵深发展,力争实现落地一批项目、引进一批人才、带动一批产业。截至目前,已先后与45所高校取得联系,与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5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合作项目28个。
紧盯项目落地,精准对接“出”成果。祁县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导向,通过采取“高位对接、机制创新、服务保障”举措,推动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坚持“思路项目化、项目方案化”的措施方法,建立合作需求清单、对接高校清单、重点活动清单,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岗、措施见效。经调研摸底,全县各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的合作需求共16项,涉及玻璃器皿、化工、农业等方面。累计召开推进会、调度会等19次,推动任务落地见效。与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等9家机构、企业签订专业镇建设校地合作协议,挂牌“科研平台服务基地”和“田英良创新工作室”,13名教授学者被聘为玻璃器皿“专家智库”,与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签约共建现代玻璃产业学院,推动玻璃器皿产业提质增效。
紧盯基地建设,发挥优势“深”融合。祁县立足县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找准各大高校的特色学科和领军优势,深入挖掘县校双方需求,列出意向清单,坚持供需协同、谋求实效,抱团推进、优化路径,在基地建设上全面发力、多点开花。持续打造各类合作基地95个,同33所高校建设高校农产品供应基地,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完成小米品种改良,并授牌“产学研示范基地”“大学生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试验田”。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27所高校为祁县中学挂牌“生源基地”“高校优质生源基地”。连续3年与北京大学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开展高中英语教师专题讲座及优秀学子“结对子”活动,并为祁县授牌“智库合作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紧盯政策机制,贴心服务“优”环境。聚焦县校合作发展需要,健全高规格的服务保障体系,着力以最优服务倾心解决好吸引人才的“关键小事”。建立后勤保障机制,统筹人、财、物资源,建成36套人才公寓,推动10家企业共建青年人才驿站,落实大学生实习实训生活补贴,为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健全考核述职机制,年初将校地合作任务细化分解至牵头单位,明确责任分工,年底开展专项述职评议,将考核结果纳入部门绩效,形成闭环管理。建立宣传推广机制,选聘高校智库专家13名,6名高校青年人才被聘为“招才引智联络大使”,累计发布校地合作信息30余篇,其中11篇被省、市媒体采用,扩大合作影响力,营造引才聚智良好氛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
(武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