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之作拥有“专属身份证”
本报讯 (记者周俊芳 史俊杰通讯员王冰) 5月6日,在和顺县巧英民间牵绣艺术有限公司的工作室内,省级非遗传承人白巧英的女儿常青正专注地指导绣娘们完成一幅新的牵绣作品。工作台上整齐码放着近百份作品登记证书,这是由晋中市版权登记工作站代办的“法律护身符”。常青感慨道:“过去觉得版权登记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儿,如今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全程代办,方便省心,这下可以心无旁骛搞创作了。”
2024年底,市委宣传部在基层调研中发现,非遗传承人、手工匠人等群体普遍面临作品登记“三难”: 流程不熟难入门(不知登记渠道)、操作不便难提交(不会处理电子材料)、材料复杂难准备(不懂版权申请材料撰写)。为此,市委宣传部迅速将“作品登记免费代办”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在市民之家成立版权登记工作站,联合市文联、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对全市版权相关作品进行摸底,将刺绣、剪纸、漆器等非遗传承人、手工匠人作为服务对象,兼顾初创期的青年文创从业者,以小切口回应大民生,让作品版权保护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版权登记工作站人员绘制了《作品登记代办流程图》,制作申报模板和案例进行示范。在线上线下同步展开答疑帮办行动,线上开通微信答疑群,解答各类问题;线下设立版权登记窗口,为来访群众耐心细致解答、修改申报材料,提供“手把手”服务。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进行“材料清单入户”服务,为非遗传承人开展上门服务,进行现场拍摄作品原图、扫描相关文件等,实现送件、修改、发放证书全程代办。截至目前,代办证书近500件。
这些服务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版权意识,增强了他们的创作信心。市工艺美术大师游海深有感触:“过去参加展览总担心被抄袭,现在有了版权保护,就像孩子都上了户口,我的创作动力更足了!”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孙军军表示,下一步,将把代办服务纳入常态化工作体系,不断加强文创群体版权意识培育,以“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为信念,让每一份用心创作的作品都被尊重,让每一个民生诉求都有回应,让版权保护成为文化创新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