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养殖打开农民致富路
本报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灵石县开拓种养专业合作社以鸵鸟养殖为核心,全力构建产业融合、生态循环、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成为当地特优农业发展的亮眼标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灵石县翠峰镇靳村的山坳间,灰褐相间的鸵鸟群或昂首鸣叫,或欢快追逐,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独特风景与“明星产业”。鸵鸟养殖基地内,合作社负责人王志勇正通过直播,热情地向新老客户展示他的“宝贝们”。“如果你们喜欢的话,点关注,主播每天会带你们看孵化、看育雏、看小鸟、看商品鸟看种鸟,看鸵鸟生长的每一个环节。”
2015年,退伍军人王志勇放弃在外打拼的事业,毅然回到靳村,创立开拓种养专业合作社,投身鸵鸟养殖产业。10余年来,他以鸵鸟养殖为核心,形成“专业合作社+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全产业链模式,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据王志勇介绍:“现在我们养的有六七百只非洲鸵鸟,还养有100多只澳大利亚国鸟鸸鹋,形成集孵化、育雏到小鸟、商品鸟、种鸟、屠宰加工一条龙,每年可以孵化2000多只小鸵鸟,屠宰300多只鸵鸟,能出10吨左右的肉,鸵鸟的蛋皮毛肉油,都可以有经济价值、形成效益。”
经过多年发展,开拓种养专业合作社已颇具规模。拥有4间育雏室、5000平方米商品鸟栏,存栏鸵鸟600余只、鸸鹋100余只,配套种植50余亩苜蓿、玉米等饲料作物,年出栏鸵鸟3000只,产值突破800万元,成为全省领先的鸵鸟养殖地,客户遍布全国。自去年11月起,王志勇尝试直播带货,如今粉丝量已突破两万。直播中,他不仅展示鸵鸟,还热心为客户解答养殖难题。
2025年,合作社计划实现存栏鸵鸟突破1000只,带动周边5个村发展鸵鸟养殖;与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研发鸵鸟疫苗、功能性饲料,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同时,通过代养等模式,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优势,助力靳村从“鸵鸟村”向“产业强村”转变。
“以前在电视上、动物园看过鸵鸟,最近刷抖音,看到灵石也有养鸵鸟的,专门过来参观一下。想不到鸵鸟场这么大,场面这么壮观,太惊喜了!”游客郭睿说,“还没有见过这么多鸵鸟,大长腿、长眼睛、长脖子,周末计划带孩子再过来参观一下,让孩子们也了解一下鸵鸟。”
展望未来,王志勇信心满满:“鸵鸟是非常好养殖的,它耐寒、耐热、耐粗饲,在零上2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的地方,都可以非常好地生活,基本上不需要修房盖舍。下一步,我会在科学养殖、市场拓展、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在鸵鸟养殖这条特色产业路上行稳致远,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量。”
(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