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来时路 阔步新征程
— 写在晋中地方党组织创建100周年之际
晋中市史志研究室
2025年7月1日,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辰104周年,今年也是晋中地方党组织创建100周年。晋中作为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也是山西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00年间,晋中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风雨曲折和艰辛探索,并团结带领勤劳朴实的晋中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浴血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艰辛探索,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开拓奋进、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谱写了一首又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一篇又一篇震天撼地的壮丽篇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晋中党组织的创立与壮大
晋中党组织的创建与曲折发展
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在党的领导下,晋中的一批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家乡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晋中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是晋中籍在外地学习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中的先进人物,代表人物有侯士敏、张惟琛、王世益、阎毓珍等,他们创办的先进青年组织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晋中传播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在晋中的传播,为晋中党组织的创建营造了舆论氛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25年5月上海爆发的“五卅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迅速席卷全国,晋中各县的反帝斗争也由此掀起了高潮。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中共山西党组织十分重视对晋中工农群众的发动和领导,其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是促进了晋中党组织的诞生。
1925年6月,张惟琛介绍同学赵品三、郝金和入党,建立了晋中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太谷铭贤学校小组。1926年6月,中共太谷铭贤学校小组改建为中共太谷县支部。
在中共太谷县支部建立的同时,晋中的工厂、城镇党组织也陆续建立。1926年3月,中共榆次支部成立;1926年4月,中共祁县支部成立;1927年5月,中共平遥县支部成立;1926年5月,中共榆次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中共榆次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后,立即成为工农群众运动的坚强领导核心。各地党组织积极推进国共合作,组织发动成立工会等群众团体,掀起革命斗争的高潮。
1926年春,在中共山西党组织的努力下,由国共双方代表共同组成的中国国民党山西临时执行委员会宣告成立。4月,太原市国民党党部成立,山西国共合作的局面初成。太原党团组织立即按照团的“二大”通过的决议,决定青年团员也都加入国民党,并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各地积极发展国民党员,协助建立各地国民党的地方党部。到1926年12月15日,中国国民党山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晋中有6个县建立了国民党县党部,其中5个县是由共产党员组建的。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势力猖狂至极,到处屠杀共产党人。6月,阎锡山就任蒋介石的北方革命军总司令,公开“清党”反共,下令通缉中共山西省委领导人等大批中共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太谷、榆次、平遥、祁县的党的工作陷于停滞状态。10月,省委机关由太原外迁至祁县乔家堡村设立临时省委办事处,乔家堡村成为中共山西临时省委指导全省革命运动的中心。
在中共山西临时省委的领导下,晋中党组织迅猛发展。1927年七八月间,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祁县共建立起10个党支部,发展党员四五十人。8月,中共祁县县委正式成立。到1927年底,中共祁县县委在全县建立起4个区委组织,全县党支部达到20多个,拥有党员90多人,占全省党员总数的十分之一。
1928年2月,中共山西省委“霍州会议”决定平(遥)介(休)地区为全省七个暴动地区之一,并建立了中共平介特委。由于缺乏革命基础和武装力量,又发生“张庄事件”,负责暴动的领导人被捕,武装暴动计划失败,晋中党组织全部遭到破坏。1928年4月,在全省千余名党员中,200多人被捕,300多人逃往省外,其中500多人下落不明。与党组织联系者全省仅剩40人,革命斗争转入低潮。1928年底至1931年9月间,晋中各地的党组织笼罩于白色恐怖下,在被破坏和重建之中屡仆屡起,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毅力。
“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兴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1932年2月,中共山西临时特委成立,恢复了山西党的组织,领导党的工作。
1936年,红军东征到达晋中。东征红军在介休、灵石活动期间,大力协助和支持创建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权和游击武装。经过大力发动群众、发展党员,组建了中共灵石县支部,并成立双池苏维埃革命委员会。
1936年9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牺盟会成立,并派出一批共产党员以牺盟特派员身份到各县,广泛动员群众抗日救亡,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到1937年6月,共产党员在太谷、昔阳、辽县(今左权县)、榆社、平遥、寿阳等8个县建立了牺盟会组织。
1936年冬至1937年夏,在中共山西省工委的领导下,晋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斗争迅猛发展。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创建敌后根据地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抗日战争时期晋中党组织大发展准备了初步的群众基础。
晋中党组织的大发展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挽救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共同抗日,晋中各地党员和群众以各种身份和方式参加抗日斗争。10月下旬,中共晋中特委组建,负责平定、昔阳、寿阳、辽县、和顺、榆社、榆次、太谷、祁县、平遥等县党的工作。11月,石拐会议召开,决定创建抗日根据地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九师派出工作团分赴晋中各县,帮助开展地方工作,建立各县县委,领导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已经建立县委的地方,协助县委发展党员,建立抗日武装。1938年5月,晋中特委、冀晋特委、晋东特委一部合并,再划入省委直属的辽县县委,组成中共晋冀特委。到11月,中共晋冀特委共辖晋中12个县委、1个工委、冀西6个县委、1个工委,共824个党支部,1.42万名党员。到1939年3月,据晋中区和顺、辽县、寿阳、平东、昔东等11个县不完全统计,党的组织共有34个区分委、139个中心支部、535个分支部,党员达1.2万人。
1939年秋,在粉碎日军的第二次“九路围攻”后,晋中各地的党组织继续发展壮大,到11月,和顺、平昔西、寿阳、榆次、太谷、榆社、祁县、辽县8个县共有598个党支部,党员1.11万人。党支部的广泛建立和党员数量剧增,使巩固党组织、提高党员素质成为重要任务。为此,中共晋冀豫一地委向各县发出“巩固党组织,加强干部审查教育”指示信,开展整顿党组织的工作,纯洁党员队伍,提高党支部工作的质量。经过整顿,尽管党员数量出现相当大的减少,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到1940年8月,属晋中地区的和西、平西、昔西、寿阳、榆次、太谷、昔东、平东、和东、榆社、祁县、辽县共设立了12个党的县委、60个区分委、637个支部,共有党员8501名。
百团大战后,日军对华北地区实施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集中其主力对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周围进行连续“扫荡”,实施残酷的“三光政策”, 晋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党组织遭受了严重的破坏。1941年7月,晋中地区辽县、榆次、平昔西、寿阳、祁县、平昔东6县共有党员7709名。在这7000多名党员中,有2805名党龄在6个月以下,是进入困难时期发展的新党员,占党员总数的36.6%。
自1944年1月起,晋中各县的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进入对我极为有利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组织通过整风和审干巩固提升,党政、党群关系也更为密切。到抗日战争胜利,全区所辖的11个县(市)均建立了民主政权,中共党员人数已发展到1万余人。
抗日战争时期,晋中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先后建立过分属于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等三大抗日根据地的6个地委领导的19个县委,发展党员1万余名,发动了数万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和抗日队伍,工、农、青、妇各抗日救国团体成员超过10万名。团结抗日军民粉碎了日伪军数以千次计的大小“扫荡”和“围剿”,收复了榆社、和顺、左权、昔阳4座县城,在二分之一左右的农村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权。
在解放战争时期,晋中各地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彻底摆脱封建制度的枷锁,投身于战争、土改、支前、生产等翻身解放斗争中,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8年6月至7月的晋中战役,16万民工支前参战,最终迎来了晋中全境的解放。此后,榆次(路东)、太谷、祁县、平遥、介休、平介、灵石(西)、灵石(东)、寿阳(路南)等不完整县,合并为7个完整县。
1948年8月,为集中人力、物力支援解放太原战役,中共中央和华北局决定在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中部设置晋中行政区,成立中共晋中区党委、晋中行署和晋中军区。同时,新建中共晋中三地委。9月10日,中共晋中三地委、三专署和第三军分区在太谷县正式成立。经过调整,晋中各地党组织的设置形成新的格局,即同时存在两个地级组织:在东部太行山区,为中共太行二地委(驻左权),下属中共昔阳、和顺、左权、榆社以及晋东南的武乡、襄垣共6个县委。在西部同蒲铁路沿线地区,为中共晋中三地委(驻太谷,1949年改称中共太原三地委),下属中共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和平遥市6个县(市)委(1948年8月,平遥县城关区委升级为平遥市委,1949年8月又改为城关区委)。此时,寿阳县归属中共晋中一地委(1949年2月改为太原一地委)领导,中共灵石县委仍属中共太岳地委领导。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通令调整华北地区的行政区划,以抗日战争爆发前的省界为基础,恢复山西省建制,并决定在山西省中部设立阳泉专区(专署驻榆次)。不久,阳泉专区改称榆次专区,下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寿阳、昔阳、平定、盂县、和顺、左权、榆社、阳泉矿区,共计有党员7.06万名。8月23日,中国共产党榆次地方委员会(简称中共榆次地委)成立,为省委派出机构。9月1日,中共榆次地委在太谷县正式办公,9月24日,迁驻榆次。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晋中党组织的调整与巩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50年至1955年,晋中全区进行了大规模、大范围的整党工作,积极整顿和发展党的组织。
1950年6月13日,中共榆次地委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共山西省委指示,发出《关于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整风运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区党员干部中进行整风,从思想、作风、组织上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素质。之后,整党运动同“三反”“五反”运动结合进行,在整顿原有基层组织的基础上,各级党委在没有党组织的厂矿、学校、机关、农村发展新党员,建立党组织。到1953年3月中旬,全区共整顿基层党支部2289个,3.35万名党员参加整党。年底,全区整党工作基本结束。
1958年,中共榆次地委改名为中共晋中地委。在经受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后,中共晋中地委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奋力战胜接踵而来的自然灾害,迅速扭转困难局面。到1965年底,中共晋中地委辖20个县市委,全区党员12.53万名。
1967年2月中共晋中核心小组成立,作为党的临时领导机构。1968年9月,晋中专区改设为晋中地区,成立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平定、盂县、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中阳、临县、离石20县。1969 年7月,中共晋中核心小组改为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实行“一元化”领导。1970年4月,阳泉市由省直辖改归晋中地区管辖。1976年底,全区共有基层党支部7006个,其中农村党支部4304个,党员12.67万名。
1978年5月19日,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晋中地区行政公署成立,仍为山西省政府派出机构,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平定、盂县13县和榆次市。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晋中党组织的创新与优化
1983年7月,榆次县并入榆次市,盂县、平定两县划归阳泉市。同时,地委取消常委制,设委员9名。同年10月,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设为中共晋中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成为独立的党内监督机构(各县市纪检委也作了相应变动)。1984年12月,全区开展整党工作,13.09万名党员参加了整党学习,系统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党内存在的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的各种不良倾向,加强了党的战斗力,更加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同年,全区开始重点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至1986年,共吸收了510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入党,党员中的知识分子比例由1982年的4.43%上升到10.92%。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地、县两级党委在不同行业中建立党小组2218个,并在城镇和经济联合体中建立党支部46个。1987年,在注重吸收生产第一线和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的骨干人员入党的同时,也适当加大了党员队伍中妇女、青年的比例。1989年,晋中地委共辖榆社、左权、和顺、昔阳、寿阳、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和榆次市11个县市委,下属基层党委319个、党组111个、党总支284个,党支部8372个、党小组1.57万个,党员14.48万名,党员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5.2%。
1983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山西省、地、县三级在太谷县阳邑、窑子头两公社试行建乡试点。到1984年4月底,晋中11个县市共设立乡镇183个,建立村民委员会3540个。1993年4月中旬,中共晋中地委、晋中行署在全区农村建立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推行财产账务公开、承包经营公开、宅基地审批公开、计划生育公开、任务负担公开制度(简称“两议五公开”制度)。1996 年1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隶属晋中地区管辖。6月,地直党政机关进行机构改革,地级副县(处)级以上党政机构由67个减少到43个。
世纪之交的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
2000年5月,中共晋中市委正式成立。2001年,开展了市县乡机构改革,加强了党的领导和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2004年6月,晋中市开展了以整顿机关作风、整治发展环境和创新工作局面为内容的“两整一创”工作,着力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和优化全市软环境。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晋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市共有8619个基层党组织和18.81万名党员参加了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8月,中共晋中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同年,晋中响应中央号召,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2005年7月,中共榆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改为中共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至年底,晋中市委领导中共榆次区委、中共介休市委、中共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和中共太谷、祁县、平遥、灵石、榆社、和顺、左权、昔阳、寿阳共12个县区市委组织。
2009年10月,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晋中开展了“星级党组织”创建活动。同时,开展了“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创先争优活动,“五个好、五带头、五个强”成为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自觉行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晋中党组织的加强与提升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4年,晋中市辖11个县(区、市)、1个开发区、117个市直单位,共9138个基层党组织,20.8万名党员。
2016年至2019年,全市共发展党员1.16万名。其中,发展女党员4174名,发展35岁及以下的党员7380名,发展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6770名;在生产、工作一线发展党员1.05万名,在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2015名,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95名。
2019年2月至5月,晋中市委开展了“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大讨论使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政治站位,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并踊跃参与大讨论,以思想觉醒和开拓进取实现新时代晋中改革开放再出发,为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局面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动力。10月,为了更好地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市委制定出台《中共晋中市委关于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的二十五条措施(试行)》,为落细落实“两个责任”, 划定了具体实用的操作“路线图”。12月,撤销太谷县,设立晋中市太谷区。
2020年以来,晋中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遵循,把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与晋中实际有机结合,聚焦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眼“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目标,以基层党建“一带三创全域升级”行动为总抓手,以落实省委组织部基层党建“三个五行动”为牵引,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标准化考核,不断推动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2021年4月,聚焦市委“建设全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战略目标和“1221”战略举措,选班子配干部、抓基层打基础、建队伍聚人才,全市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迈上了更高台阶。开展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发放“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2.2万枚,表彰各级“两优一先”先进典型2704个,新发展党员5362名,走访慰问党员4998人。完成我省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推选工作。高质量组织市县两级党代会,选举出57名省党代表、420名市党代表。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高中以上学历100%,平均年龄45岁,“一肩挑”比例达91%,各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坚持“三强化三提升”总体思路,试点“一堡垒五中心”和“一考一诺三评议”,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历史性突破10万元;选派661支工作队、2018名驻村工作队员扎根乡村振兴一线: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79个,组建网格党组织8529个;创建“两新”领域星级党组织518个,党组织覆盖率分别增加9.7%、14.8%。晋中市对各县(区、市)乡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实施撤乡并镇。截至2021年5月,晋中市辖两区(榆次区、太谷区)、一市(介休市)、八县(左权、和顺、榆社、寿阳、平遥、祁县、灵石、昔阳)及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共有43个乡、58个镇,1.07万个基层党组织、22.97万名党员。
2022年,晋中市委坚持为组织选人、为事业选人,以事择人、举贤任能,深入开展“干部队伍优培严管”提质行动,全面推动市委“知事识人、实干实绩、严管厚爱”三个导向落细落实,以鲜明导向激发干事创业的动能活力。出台《晋中市加强新时代县乡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干部选拔任用有关事项报告操作办法》《市直单位党委(党组)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切实把看日常、查平常、管经常贯穿到干部管理监督全过程。全面建设清廉晋中,梳理形成2310项重点任务和3194条推进举措,构建起“1+13+N”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任务落实体系,以“五十百千清廉单元创建工程”打造清廉标杆,举办“清风廉韵”摄影展暨微电影展,全市政治生态持久风清气正。
2023年8月,晋中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156”战略举措,即锚定“一个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昂扬状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中篇章;打好城市牌、汽车牌、大学牌、文旅牌、农高牌“五张牌”;抓好党建引领、产业体系、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保障、安全稳定“六大要事”。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全市1.1万个基层党组织、23.8万名党员深度参与,推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市委常委带头,以上率下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基层宣讲1.03万场、受众70.3万人次。以干部队伍建设“五个一批”专项计划为抓手,持续优化干部“育选管用”全链条,提出“三看三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形成公务员平时考核“四定两考三带”工作法。
2024年,晋中市委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五大体系”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纵深推进清廉晋中建设,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26个,14个村获评省级集体经济“十佳村”“示范村”,数量全省前列。构建“1+11+N”基层社会治理平台,打造“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升级版。寿阳县被中组部列为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全国10个观测点之一,全省唯一。城市小区实现党组织全覆盖,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全覆盖。市直工委“四比四做”入选全省优秀党建品牌案例。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1.19万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711个,党员24.26万名。
2025年,晋中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坚定扛牢重大使命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市委“156”战略举措,持续优化“五张牌”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转型的五篇大文章,坚定工业立市、先进制造业强市、新质生产力兴市,逐步构建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力充分的体现晋中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改革创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安全稳定、管党治党等各项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
回首过去,在晋中这块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在晋中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孕育了伟大而难能可贵的太行精神。展望未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将在党中央及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扛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使命职责,大力实施市委“156”战略举措,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昂扬状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中篇章!
(执笔人:庞建明 杨美红 张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