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3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7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人才“活水”厚植晋中产业“沃土”

晋中市委党校 罗一平

在新时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人才已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杠杆。晋中,这座地处山西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正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用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浇灌产业“沃土”,书写着产才深度融合的时代答卷。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集群崛起,从科技创新突破到乡村振兴实践,晋中通过系统性人才工程,激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池春水”。

政策引领,广聚人才“活水”。在政策层面持续发力,打出了一套吸引人才的“组合拳”。在全省率先出台《晋中市推进高质量发展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试行)》,树立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柔性引才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人才引进的束缚,让更多掌握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人才能够“为我所用”。通过顾问指导、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候鸟型”人才,为晋中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同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从《晋中市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办法》到《改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流动办法》,再到《晋中市对新引进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发放补贴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涵盖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为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让人才在晋中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科研、舒心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平台搭建,汇聚创新力量。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晋中市立足自身优势,用好大学城和职教港科教资源集聚优势以及太晋一体化发展优势,搭建引才聚才平台。通过开展党政正职访名校、企业家进校园、“千企联百校”等活动,加强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例如,太谷区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校友招商引才基地,引进人大技术团队就玛钢技术攻关、产品升级进行合作;祁县与北京工业大学共建玻璃材料研发和检验检测科研基地,聘请13名教授、博士为玻璃器皿专业镇智库专家,推进产业创新发展。这些合作不仅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也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了互利共赢。

产才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产才融合是晋中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晋中市把产才融合作为发力点和突破口,通过重点产业全产业链聚集发展布局人才工作,加大产才融合力度,推动形成“产业引聚人才、人才赋能产业”的良好局面。针对产业特色发展需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夯实专业镇、产业链等重点领域人才政策支撑。如《晋中市引进大学生发放甲醇汽车补贴实施办法》《太谷区专业镇、重点产业链人才专项政策十条(试行)》《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工人技能等级评定实施意见(试行)》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吸引了大量人才投身到晋中特色产业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在产才融合的过程中,注重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对接。中高职院校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系部专业设置,深入推动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使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例如,晋中市职业中专学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双师互聘”,共同探索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晋中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平遥宝聚源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政校行企”联动融通机制,共建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文化展厅。通过这些合作,培养出了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人才“活水”的不断涌入,让晋中产业“沃土”生机盎然。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一代技术信息产业比上年增长16.7%,新材料产业增长13.0%,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3.3%。新动能新业态加快成长,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7%。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增长45.0%,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分别增长56.4%、62.6%。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人才对晋中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晋中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机制、更优质的服务,广纳天下英才。未来,晋中必将以人才“活水”持续浇灌产业“沃土”,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为中部地区崛起贡献“晋中智慧”与“晋中方案”。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