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2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下一篇 2025年7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造型艺术的瑰宝

张海仙

梵高的《向日葵》,让我们感受到油画艺术之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让我们享受到雕塑艺术之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让我们饱尝到书法艺术之美;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让我们体味到建筑艺术之美。这些形式单一的艺术品已然让世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而被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和中央美院师生称为“中华一绝”的平遥纱阁戏人,则是集绘画、雕塑、书法、木刻、纸扎等多种艺术手法为一体的工艺佳品,相信更会让你瞠目结舌、惊叹不已。因为,平遥纱阁戏人是古代造型艺术的稀世瑰宝。

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平遥古城,准备在南大街上闹红火,可又担心彩车过高,通过市楼时有难度,于是,对市楼做了一些整修。期间,在市楼一层尘封多年的纱阁戏人去留就成了问题。有人说,这是封建迷信的产物,干脆烧掉吧;有人说,怪好看的,留几阁让人看吧。而当时的平遥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有华则神情严肃地说:“这是珍贵的文物,必须妥善保存下来!”于是,在他的主导下,工作人员借助倒链、绳索等工具将纱阁戏人一阁一阁地从隔板中央的长形孔洞里缓缓卸下来,又用几辆马车摇摇晃晃地转移到平遥最大的道观——清虚观。

纱阁戏人总算“活”了下来,遗憾的是,因为年代久远,36阁纱阁戏人只有28阁基本完好,另外8阁则破损严重。制作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纱阁戏人,虽历经沧桑,但依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纱阁戏人共36阁,木制阁子大小均等,露明处一律涂以黑色,每阁高77厘米,宽83厘米,深44厘米。其以传统戏剧为题材,在阁内摆设用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而成的戏剧人物,每阁内有三、四个人,一阁一戏,一戏一场,犹如一个小舞台。

木阁前额下方,施以雕刻华美的雀替,以装成戏台模样。戏人背景,即纱阁后壁,多采用三折七屏形式。中间上方挂着题写剧名的横额,七条屏间三画、四联,相间排列,绘有山石花鸟,书有劝世联文。阁内左右壁,都有题记,或为格言,或为诗歌,末尾署有店铺名或年月。

戏人是纱阁戏人的灵魂,固定在木阁中间,错落有致。戏人造型优美,意趣盎然,人物唱念做打,栩栩如生,灵动可爱。他们的服装挺阔平展,清丽自然,潇洒中见严谨,绚丽中求典雅。

一阁阁的戏人,犹如一幅幅的画卷,动静有致,浓淡相宜,精美直观,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真切地给人以美的享受。纱阁戏人的制作者是清朝光绪年间古城南大街上“六合斋”纸扎铺的掌柜许立廷,人称许老三。

关于许老三的传说,众说纷纭:有6岁在财主家院子的巨壁上画龙的一战成名说;有面对面捏泥人惟妙惟肖而使票号掌柜心悦诚服的斗智斗技说;有穿梭于各大戏场被称为最佳票友的逍遥自在说……

总之,许老三是个奇人、怪人、能人、艺人。

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遥西大街西裕成颜料铺掌柜雷履泰创办了中国金融史上第一家票号——日昇昌。从此,平遥古城成为商业金融中心,商家风起云涌,赚了钱的商家或在老家修筑深宅大院,或为家乡捐钱修庙筑戏台。清中叶至民国初年,平遥城乡已成为班社林立、艺人荟萃、庙宇戏台遍布各村的晋剧大县,真是“无庙不成村,有庙必有戏台”。

老百姓过大年唱戏、赶庙会酬神唱戏、开春农耕前唱戏、丰收后庆祝唱戏、婚娶唱戏、得贵子唱戏、过大寿唱戏,有的老人看戏看上瘾了,到生命垂危时,最大的愿望是再听一出戏。于是,孝子贤孙们就想着,老人去世后,也应该让他们享受到迷人的戏。

纱阁戏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正好印证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艺术来源于生活。”

小时候,曾听我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姥姥说过,她的爷爷去世后,因为其儿子在天津票号当掌柜,财力雄厚,就曾给她的爷爷租了16阁纱阁戏人,摆放在灵柩的四周各4阁,供她爷爷尽情享受戏曲之美。

除此之外,平遥和全国一样,崇祀神灵的习俗由来已久。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市楼,也是一个崇祀神灵的场所。市楼二层供奉关圣大帝和观音菩萨,三层供奉魁星和子孙娘娘。供奉神灵的目的非常明确:商家求财源广进,学子求金榜题名,百姓求人丁兴旺,士人求官运亨通,当政者求风调雨顺等等。但市楼地处闹市,没有酬神的大戏台,城内商家们便集资聘请当时最有名气、最具才情的许老三,精心制作了36阁价值不菲的纱阁戏人,并在过道两侧修建了存放纱阁戏人的孔洞,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存放9阁。36阁纱阁戏人,就是当时最盛行的36出戏,这样,市楼上的神灵就可以长年累月地欣赏大戏了。

每逢元宵佳节,纱阁戏人会在市楼底下展出。展出时,每阁戏人的前面都要点燃两支蜡烛,36阁72支蜡烛,与市楼悬挂的灯笼,街道两旁店铺的花灯交相辉映,吸引游人接踵而至,驻足观赏。

可惜,1938年正月十四,侵华日军进犯平遥古城,本该喜庆的元宵佳节成为一场噩梦,从此,纱阁戏人便被尘封。

经过岁月洗礼、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孤品——纱阁戏人,更有其不凡的价值。

首先是地域文化的史料价值。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平遥是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文物古迹精华荟萃。窥一斑而见全豹,也许,我们能从纱阁戏人的历史渊源中探究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是戏曲剧种的传承价值。纱阁戏人一次性推出36阁,就是36出好戏,有春秋战国历史剧、秦汉历史剧、隋唐五代历史剧、宋元明历史剧、神话故事剧、男女言情剧、侠义公案剧,且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这对研究戏剧的演变发展、剧种的丰富多彩,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

第三是纸扎艺术的借鉴价值。中国人信奉祖先,每年腊月三十会恭恭敬敬地请出祖先牌位,供奉到正月初五,清明节扫墓,中元节祭祀,所以,只要人类生生不息,纸扎艺术就会延续不断,而纱阁戏人可以说是纸扎艺术的珍品,所以,它的借鉴价值不容忽视。

第四是综合艺术的鞭策价值。纱阁戏人是集纸扎、雕塑、彩绘、木刻、剪纸、装裱、脸谱、戏曲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极具平遥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复杂精细,难度很大,所以要求制作者自身综合素质必须过硬。

说到传承,就不能不提及平遥县纱阁戏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邵悦文。他是被誉为“古城保护功臣”李有华的亲传弟子,是李氏纸扎的第三代传人,也是抢救平遥纱阁戏人的主要成员。

早在1975年,他就与李有华共同绘制了经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红极一时的连环画《红石崖》,之后,获奖作品接连不断,不胜枚举。1992年,平遥县博物馆成立,在李有华的指导下,邵悦文对抢救下来的36阁纱阁戏人进修整理、修缮,最终有28阁在博物馆成功展示。

2014年,邵悦文成立平遥县悦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立纱阁戏人工作室,并取得纱阁戏人的复制权。经过艰苦努力,最终将重新复制创作的36阁纱阁戏人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年逾古稀的邵悦文,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谈起纱阁戏人,满心是喜,满眼是爱。更令他欣慰的是,纱阁戏人的第四代传人邵帅,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近几年来,邵悦文纱阁戏人工作室,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师生参观学习,有的甚至驻地实操。邵帅也应邀到山西传媒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作讲座,大力宣传平遥纱阁戏人的工艺知识,纱阁戏人正以她独特的身姿走出平遥、走向世界。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