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核桃树与大鹅的“化学反应”
本报记者 郭 娟
7月14日,走进位于榆次区北田镇东双村的晋中长青种养专业合作社,核桃树下,一群白白胖胖的大白鹅在林间来回穿梭,养殖户正忙着投食喂水。
“把鹅养在核桃林中,实行生态放养,林间杂草成了大鹅的天然绿色饲料,在节省饲料成本的同时,解决了每年4至5遍的杂草清理问题,鹅粪还能成为核桃树优质的肥料,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园区综合效益。”合作社负责人程拴虎高兴地说着,鹅群散养的活动空间大,品相和肉质俱佳,通过林下养殖不仅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有力推动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可谓一举多得。
晋中长青种养专业合作社专业从事核桃种苗繁育和核桃生产、加工、营销等,现有社员60余人,重点推广抗晚霜、丰产、薄皮的元丰、晋绵1号、礼品2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作为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基地,合作社依托山西省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通过专家团队进行晋绵1号、礼品2号等核桃优良品种的试验示范,先后承担了中央财政和省级林草科研项目,并在市、区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摸索出“核桃方块芽接技术”,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
“‘晋绵1号’是从核桃实生群体中选优的晚实新品种,具有结果稍晚、生长势强、适应性强和经济寿命长等特点,2016年1月通过山西省林木品种省定委员会省定。‘礼品2号’是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70年代末期在引种新疆纸皮核桃实生后代中,选出培育的核桃新品种,具有丰产、抗病、抗寒、坚果外表美观等特点,2022年1月通过省林草局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程拴虎介绍,目前,基地面积达300余亩,年生产优质核桃8万至10万余斤。
为了进一步提升综合效益,合作社秉持“向空间要效益”理念,立足林地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立体种养模式,逐渐蹚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林下经济新路径。利用间作套种的模式,在核桃新品种栽植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油用牡丹、金银花、地参等。与此同时,2020年开始从山东引进百子鹅500只,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气、肥、空间等因素提高单位面积土地总产量,推动种养一体化,不仅能使核桃达到预期效益,而且还能增加额外的经济收入,形成“林果(草)、林禽”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使树体营养得到合理吸收,达到立体结果,最终增强树势,提高核桃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面对近年来核桃价格持续走低和晚霜、干旱等气候异常等情况,通过林下养鹅,既节约除草的管理成本,又提高了园区的综合效益,形成了“鹅吃林中草、草肥林下鹅、鹅壮林中树、树下搞养殖、树上有果卖”的绿色循环农村产业经济。目前,合作社可年孵鹅苗3万只,养殖鹅0.3万至0.5万只。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品种优良化、营销品牌化运作,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营销,社员越来越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还新采购了核桃油压榨机等设备,产量和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现在带动合作社社员种植面积达到2万余亩,核桃树与大鹅带来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市各地也在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扩大发展规模,优化发展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供给,有效推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