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一地巧生多金
—— 我市林下经济发展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林下经济这一绿色富民产业。他指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林下经济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以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为目标,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出发,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增加林下经济产品供给,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报记者 郭 娟
一棵树能创造多少价值?
剪刀剪断果柄时,纸箱里码放的果子按斤两标好价格,这是许多果农眼中 “一棵树的全部价值”。年复一年,他们用秤砣丈量着土地的产出,未曾想到枝叶撑起的阴凉里,还藏着另一种算法。
树荫下搭起的“立体林场”,还能干啥?能养大鹅,啄食杂草,既减少农药使用,又能产出禽肉与鹅蛋;养蚯蚓,将落叶分解为优质有机肥,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肥力;能种瓜蒌,其果实与根茎均可入药,经济价值可观;还能种连翘,金黄的花朵不仅吸引蜜蜂采蜜,提升周边作物授粉率,成熟后的果实更是中药材市场的紧俏货。
所谓 “林下生金、生态富民”,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如今再问那棵树的价值,它的枝叶不再仅仅只是遮阴的屏障,而是构建起天然的立体农业框架。
生态富民绿满川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 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所谓“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我市84%的面积是丘陵山区,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以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为目标,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提高林地资源利用水平,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服务、政策扶持和督查指导,大力推广“林药、林蜂、林禽、林果”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全市林下经济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榆次核桃林下种植艾草,昔阳板栗林下套种苦地丁、瓜蒌、蒲公英,祁县林下养殖蚯蚓,左权林下种植连翘、射干、木耳等一大批林下经济发展典型,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123.16万亩,其中林下种植9.45万亩、林下养殖20.02万亩、林产品采集加工19.5万亩、森林景观利用74.19万亩,总产值达到2.71亿元。林下经济遍地开花,有效推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多元业态绘新卷
盛夏时节,祁县子洪口农牧专业合作社里,阳光透过核桃树洒下斑驳的光影,树下一排排黑褐色的隆起是一垄垄“蚯蚓养殖床”。合作社负责人赵洁平随手抓起一把泥土,就能看到一条条肉红色的蚯蚓在手里有力地蠕动着。
几年来,合作社依托流转的800亩集体林地,围绕林业创特色,立足绿色做文章,进行荒山综合开发,开展特色林业产业建设,唤醒“沉睡”资源。建成全省首家蚯蚓生态养殖基地,采用核桃栽培与蚯蚓养殖相结合的模式,形成绿色生态林业产业链。“蚯蚓每亩年产量为2吨,每吨1.5万元;蚯蚓粪每亩年产量30立方米,每立方米蚯蚓粪价值1000元,仅林下养殖一项,园区的年收入就达到220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合作社社员以及当地农户增收致富。”赵洁平说。
除了林下养殖蚯蚓,祁县在林下经济的探索中早已打开多元维度,与山西天然药用生物研究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振东集团等开展合作,有效利用农村闲置的荒山荒坡荒滩荒地等自然资源以及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组织开展特色林业产业建设——
祁县昌源生态园对流转的集体滩涂林地开展治理,栽种杨树等各类树木15万株以上,形成500余亩的生态景观园区。与山西天然药用生物研究院等积极开展合作,开展杨树生态林下中药材种植试验示范、新品种药用植物培育和研发等,探索生态林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祁县吉利山种养综合家庭农场种植杏树等经济林树木200余亩、文冠果100亩,养殖黑山羊600余头、土黑猪20余头。以药用植物科研试验示范和生态养殖建设为主,力争用五年时间建成全省最大的金银木新品种科研培育基地和千亩大叶蒲公英种植园区,旨在打造生产、科研、康养于一体的生态山庄。
祁县半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本地山区酸枣资源丰富的特点,引进具有抗裂果的优质品种“金昌一号”酸枣接大枣6万余株,实施林下养殖中蜂200余箱。积极发展林下养殖、干果种植及小杂粮开发,注册无公害食品商标“印象半沟”,以“特供”方式从事高端销售。
林下药香飘山野
不止祁县,毗邻的昔阳县也正以因地制宜的生态解法勾勒山林新篇。
昔阳县丘陵山区占总面积的94%。2024年以来,该县依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红利,立足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创新实施“以奖代补”和“企业+农户”联动模式。在孔氏乡推广种植苦地丁、瓜蒌、蒲公英等中药材共计5700亩,有效带动农户增收120余万元。
为推动林下中药材发展,昔阳县出台专项奖补政策,通过500元/亩补贴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依法依规流转林地资源和规模化托管。特别是在孔氏乡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万亩山地板栗林区开辟政策试验区,开展“板栗+药材”的林药复合生态种植,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实践样本。其中,作为昔阳县林下中药材种植试点村的孔氏乡郝家村,依托核桃、板栗经济林资源优势,推广“核桃林套种苦地丁、蒲公英,板栗林套种瓜蒌”的立体种植模式。
经过一年试验探索,全村56户农户参与项目,户均增收11638元。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郝家村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少村民自发组织,专程外出考察学习。目前,全村已规划新增林下种植面积1700亩,并探索建立“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推动林下经济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升级。
为破解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瓶颈,昔阳县主动对接全国中药材集散地河北安国,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合作,最终与安国药业达成合作意向,建立“专家驻点+企业包联”机制,实行“三统一”模式,即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保底收购,从而破解了林下中药材盲目发展、无的放矢的生产难题。
与此同时,县、乡两级创新实施“请进来教、走出去学”双轮驱动战略,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双向赋能”培训体系,昔阳县已构建起涵盖种植、管理、销售的全产业链人才矩阵,为林下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版图上,散落于市域各处的其他县域,同样以因地制宜的智慧,在山林间书写着 “点绿成金” 的别样篇章。
左权县依托地理优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实施意见》。在羊角、麻田等乡镇,采取林下套种、荒山种植等模式,重点发展连翘1万余亩。
和顺县松烟镇利用森林产品辽东栎果实制作橡子凉粉,每年能收购林区内辽东栎果实10万公斤左右,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
从政策扶持下的 “唤醒资源”,到科技赋能中的 “延链增效”,再到市场拉动下的 “联农带农”,我市积极推动林业产业从单一迈向多元化,激活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下一步,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让 “生态美” 与 “产业兴” 相互滋养,在“绿水青山” 的底色上不断晕染出 “百姓富” 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