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洗礼中铸就赤胆忠心
![]() |
赵文付近照。 照片由昔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
本报记者 王 菲
7月17日上午9点,在昔阳县阎庄乡陈村的家里,96岁的赵文付吃过早饭,坐在院子里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抗战经历,眼里焕发着光彩,思绪被拉回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
1929年,赵文付出生在昔阳县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45年加入八路军,后随部队转战山东、河南、朝鲜等地,1953年转业到地方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老人语气平和而坚定,“这辈子能为国家尽一份力,值了!”
投身抗战,赤胆忠心铸军魂
抗日战争时期的三晋大地,频繁的战事与自然灾害让无数家庭陷入沉重苦难。昔阳县地处太行山区,那时候贫穷落后,很多老百姓吃不饱肚子。家里生活拮据,怎么活下去,是16岁的赵文付面临的最大考验。“我背着包袱就从昔阳老家出发了,那时候哪想着能走多远啊,就想着能活下去。一路风餐露宿,走到邯郸,碰见了八路军129师的队伍,我一咬牙,就跟着他们走了,成了刘邓大军里的一员。”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在数月内调集30余万大军,欲围歼中原我军,发动全面内战。面对具有绝对优势的敌军的进攻,中原我军根据毛泽东“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分路突出重围。
“那个时候国民党的兵力是我们的几倍,而且有美国的飞机大炮和坦克。虽然我们只有‘小米加步枪’,但我们没有退缩,抄起枪就跟他们干,那仗打得真痛快!”说起那段奋不顾身的战斗岁月,赵文付难掩激动,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炮火连天,年少的他怕不怕?“肯定害怕。打仗少不了枪林弹雨,听到炮声,都会吓一跳。”赵文付顿了顿,声音哽咽着说:“看到自己的战友倒下,心里不好受。可我们不能退,为了胜利,哪怕牺牲也值得。”
冲锋陷阵,戎马岁月守初心
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在鲁西南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歼灭战,消灭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9个半旅,为我军挺进中原、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道路。
“我跟着部队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我们的部队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在那大别山里,跟国民党军队周旋了好几个月。”回忆起在大别山的日子,赵文付感慨万千,“那会儿真是苦啊。部队没有统一的军装,穿啥的都有,黑的、灰的,五花八门。我还穿过妇女们的花布鞋,一个大老爷们穿着花布鞋,那时候可顾不上害臊,能保暖就不错了。在大别山行军,山路难走,草鞋穿一天就磨破了,脚底下全是血泡。后来就用破布把脚裹起来,忍着疼继续走,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战役历时60余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56个师55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
“我们每一位战士都憋足了劲儿要打好淮海战役,不要命一样地往前冲,那场面,真是壮观啊。打完淮海战役,我又参加了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下子就把南京给解放了。后来,又打到了重庆,把山城也给解放了。”赵文付说。
鲁西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场场惊心动魄、意义非凡的重要战役,都留下了赵文付冲锋陷阵的身影。
不忘过去,家国情怀歌永传
随着经历的战斗越来越多,赵文付的战斗经验逐渐丰富起来,枪也打得越来越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赵文付和战友一起跨过鸭绿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因为在战斗中表现英勇,赵文付荣立二等功。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赵文付转业到地方,投身新中国建设。
每当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赵文付老人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坚定和自豪。“想想当年那些老战友,想想那些打过的仗,我就觉得这辈子值了。有时候,我晚上睡不着,就翻出老照片看看,心里头就暖融融的。”他的声音轻而沉,“我亲眼看着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看着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可那些牺牲的弟兄们却没能等到这一天……”说到这里,老人望向远方的目光里,仿佛多了几分缅怀。
在战火连天的黑暗岁月里,正是无数像赵文付一样的革命战士,以九死无悔的大无畏气概,挺身在祖国和人民之前,铸就钢铁般的长城,捍卫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他们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