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彩画技艺传承发展谱系研究
李山岗 刘丽峰
五、新中国成立后榆社古建彩画企业的发展
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榆社彩画传承与发展,我们于2月28日首先找到参与1975年太原市迎泽公园藏经楼修缮的木工师傅郝志芳,当晚又找到原榆社县木器厂、工艺美术厂退休职工白玉珍夫妻,向他们询问当年的情况。之后,我们又分别于2月29日和3月10日,两次前往榆社恐龙山庄找到原太原园林古建公司经理、榆社古建筑彩画技术名师岳俊德,听他讲述这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后又于3月12日寻访原太原园林古建公司职工、现山西龙鑫古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晋清。3月13日晚,电话寻访了原工艺美术厂职工宁爱仙。根据他们对当时的一些回忆,经过梳理,整理如下:
(1)从油漆组到工艺美术厂
岳俊德于14岁跟随西马乡更修村杨正月开始学习油漆,后来榆社县建成大礼堂,当时杨正月带着还是年轻小伙的岳俊德同北余沟宋全江、山泉峪村王漆三(漆匠三),4人一道进行大礼堂的油漆工程。1959年,榆社县决定成立铁木业社,于是4人一起进入铁木业社油漆组,当时的油漆组主要负责榆社县各机关单位门窗、办公桌椅的油漆,以及给各单位办公室糊纸顶棚等,后来岳俊德担任油漆组组长。与此同时,城关、社城、云簇、郝北四个镇也成立了铁木业社。直到1969年,榆社县把城关、社城、云簇、郝北铁木业社人员全部召集回县城,1970年成立榆社县工农机械修造厂(简称“工农厂”),并设立油漆车间,人员一下增加到了20余人,其中包括西马乡北山晕村李志维,李志维徒弟赵守义和刚入行的鹿志英,由岳俊德担任油漆车间主任。当时因为车间人员突然增加,各机关单位的油漆工程已经安排不了所有工人,岳俊德便外出到太原、天津等地学习制镜技术,回来后把油漆车间更名为制镜车间,王漆三在此期间因年龄原因退出工厂了。
当时制镜车间的工作任务包括制镜、油漆、粉刷、玻璃画制作,画炕围、寿材,做纸扎、裱糊等。当时20余人中,彩画等技术最高、最全面的当数北山晕村李志维,其次是宋全江,因此在此期间,岳俊德、赵守义和鹿志英都从李志维处学过技艺。据熟悉这3人的彩画人员说过,岳俊德擅长风景画,赵守义擅长深点花卉,鹿志英擅长画亭台楼阁,3人各有所长。由于这3人天赋较好,在此期间掌握了炕围画等技艺。1974年县政府又将县剧团一部分人调至工农厂,制镜车间人员增加至35人。因为当时人多活少,恰逢太原迎泽公园藏经楼要修缮并重新彩画,于是1975年春岳俊德承揽到该项目部分工程。
迎泽公园藏经楼原是太谷资福寺内的藏经楼,后因太原迎泽公园建设需要而历时两年搬迁至此,于1960年在迎泽公园建成,但由于当时没有进行彩画,而且部分雕刻已经破损,于是由忻州的一些工匠和榆社工农厂的木工工匠进行维修,岳俊德带领彩画工匠进行作业。但由于历史原因,古建筑彩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榆社工农厂油漆车间的画工,也并没有在古建筑上彩画的经验,于是岳俊德专门回到榆社请来已退休的李志维师傅,作技术指导和图纸设计。这样藏经楼彩画从当年4月份开工,历经5个月完工,至此,榆社古建筑彩画品牌在省城打响,随后太原市园林局又将迎泽公园与儿童公园的其他古建筑彩画,全部承包给榆社工农厂制镜车间。1976年,制镜车间从榆社县工农厂分出,成立榆社县工艺美术厂,岳俊德担任厂长。这时的美术厂,一部分工人在太原各个公园继续施工,一部分人在厂内进行制镜、油漆、玻璃画、粉刷、画炕围画、做纸扎等。1979年,太原市园林局决定组建园林古建筑工程队,于是岳俊德带领着工人和徒弟共16人一起调入省城,成立山西省第一支古建筑工程队,岳俊德任队长。
岳俊德调任太原工作后,榆社工艺美术厂又经历了几任厂长。1980年,榆社美术厂承揽到河南少林寺的彩画工程,这也是该厂第一次出省彩画,此后连续几年在河南省少林寺、中岳庙等地进行彩画,同时也在长治、运城等地承揽彩画工程,且每年冬天都会对工人进行培训。在此期间,岳俊德的徒弟鹿志英(1951~2012)担任厂长,加强业务推进,提高了职工的技术水平,后又从工艺美术厂分出榆社金漆厂与榆社古建公司。从此,榆社古建彩画凭借精湛的技术,涉足全国的古建筑彩画市场。(连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