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泥土 心中怀真情
—— 记市人大代表、左权县拐儿镇党委书记白娟
本报记者 王 菲
她是一名基层党委书记,把责任植根于百姓心间,忘我工作,诠释着一个基层领导干部的公仆情怀;她是一名人大代表,把群众的呼声当做自己工作的第一信号,履职尽责,不负重托。她既是群众的“领头雁”,也是群众的代言人。她就是市人大代表、左权县拐儿镇党委书记白娟。
“有幸被推选为市人大代表,就必须以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职尽责,把代表职责和党委书记职责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时俱进。”白娟告诉记者,近年来,拐儿镇紧紧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深厚丰富的红色文化、秀美壮丽的太行山水,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向山、向水、向田、向大美自然要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写生、水产养殖、核桃种植等特色产业,以新思路、新举措开创乡村发展新局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老井无井渴死牛,十年九旱贵如油”,30多年前的一部电影《老井》让大山环抱的左权县拐儿镇老井村引起了外界关注。近年来,老井村通过写生基地建设,实现了从贫困村到艺术村的转型。这里保留了太行地区原生态的建筑风貌,并通过修复古村落风貌、建设特色民宿和旅游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
“其实老井村一直就有许多艺术院校的师生自发前来写生。你瞧,随处是漂亮的山村小景。可是村里太穷、太简陋了,留不住这些人。”讲述起村子的历史,白娟颇有感慨。
如何让偏远老村走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白娟和同事们一起走村湾、访农户,广泛征求意见,最终选择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依托得天独厚的古村落文化旅游资源,通过盘活农村闲置院落、建设特色民宿、提升古村落风貌,打造崭新的艺术文旅名片,蹚出了以建设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老井片区为抓手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催生了乡村巨变、产业振兴。
白娟以坚实的步履扎根乡土,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生动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为履行好代表职责,白娟总会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认真学习人大代表业务知识和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充实自己。她始终坚守“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和“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常态化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准确掌握并着力解决群众真实诉求。
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白娟精心撰写并提交了多条建议,内容涉及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这些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为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一种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后,我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滚石上山、负重前行’的决心抓发展,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作风推工作,以‘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精神强落实,推动全镇发展再上新台阶,取得新业绩。”白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