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绿染山河处 幸福入画来
—— 我市践行“两山”理念擘画生态新图景
![]() |
本报记者 郝宇佳 李晓雯 雷 甫
巍巍太行,层峦叠翠;滔滔汾水,碧波荡漾。在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黄土地上,晋中正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两山”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晋中大地生态文明的沃土。
市委、市政府沿着“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生态治理,生态环境在协同治理中持续改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源头防控、过程管理和末端治理。持续打好生态修复保卫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打好低碳发展持久战,有序实施碳达峰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从理念到实践,从探索到深化,我市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治山治水重塑生态筋骨,让荒山披绿装;蓝天白云擦亮发展底色,让产业添动能;幸福河湖滋润百姓心田,让生活更美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晋中”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做活“水文章”
激活“水动能”
“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时,对汾河治理与修复作出重要指示。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调研山西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汾河是山西的生命之河,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晋中,地处汾河中游,汾河干流从祁县思贤村断面入境,蜿蜒流淌124公里,至灵石王庄桥南断面出境,占汾河总长的17.8%,流域面积达8519平方公里。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控污、清淤、绿岸、调水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以汾河为重点的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启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新探索。今年加快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44项工程已全部开工;34项已完工,总完工率77.3%。祁县汾河流域沙河及祁太退水渠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于今年6月完工。
追新逐绿,向美而行,惠泽山川草木。为了让汾河的水更清、山更绿,我市在治水、兴水、护水、管水上出实招,统筹水生态修复,对汾河干流及其支流进行全面清理,加快推进天然湿地修复和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同时,强化河(湖)缓冲带和河堤生态护坡建设,恢复湖库生态功能,实现水域、陆域生态环境的联通。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涵养水源,积极打造美丽河湖,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系统。
幸福河湖建设是推动河湖长制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建设幸福河湖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责任,多措并举,系统化深入推动全市幸福河湖建设,创建潇河晋中段、榆次涂河、榆社云竹湖、昌源河祁县段、寿阳白马河、左权柳林河6个幸福河湖,努力探索北方季节性河流创建幸福河湖晋中样板,让晋中大地不断上演水清、岸绿、景美、人欢的和谐画卷。
如今的汾河晋中段,栈桥虹梦、三湾印月、晋商流韵、汾河晚照、汾水听涛等沿汾河景点,仿佛镶嵌在晋中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青山作伴水为邻
“多样”精彩万物生
祁县昌源河上,黑鹳翩跹掠过碧波;和顺太行山,华北豹穿过林涛叠嶂;榆社云竹湖畔,天鹅漾起圈圈涟漪……晋中大地的每一处生灵跃动,都是“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工程,启动太行山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全市森林植被覆盖率,有效保护河湖湿地,为万物生长搭建温馨家园。
每一片盎然深绿背后,都烙印着守护者的足迹。和顺县横岭镇,护林员牛建平巡林结束,他拭去额头上的汗珠,目光掠过坡上新植绿浪,嘴角不由上扬。他说:“今年,村里抢抓植树的有利时机,种下了油松、辽东栎等多种植物,还进行了土方平衡、降坡等地貌恢复工程。”作为和顺县横岭镇第一支生态修复护林队的队员,牛建平和护林队维护林地防护设施,精心抚育苗木,详实记录造林成效,用脚步丈量责任,筑牢绿色屏障。
我市全方位保护野生动植物,29处自然保护地如明珠串联,红外相机如不眠的哨兵全天守候,护林员化身“生态哨兵”四季巡行,疫病监测站点与救护点织就健康守护网,野生动物致害保险机制托底民生,“清风”“网盾”行动利剑出鞘……科技的力量、制度的温度与法治的威严交融,让守护之网日益精密。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近日,亚玛芬体育携手猫盟在和顺县马坊乡开启“豹乡田”山野守护之旅,开展保护性耕作、净山行动、野生动物踪迹观察及科普宣传等系列生态保护行动。企业、公益组织与村民携手执笔,一幅多元共治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
聚力之下,生物多样性“家谱”持续刷新纪录:
三只优雅灵动的疣鼻天鹅在潇河湿地公园起舞,这是我市首次记录到疣鼻天鹅的踪迹,填补我市该物种观测空白;
四只新成年华北豹个体被捕捉到珍贵影像,其中编号HS2502M的雄性豹,其踪迹已扩散至和顺县城北部的麻衣山区……
和谐共生,和美永续。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的协奏曲于此悠扬奏响:榆次潇河湿地公园、左权清漳河湿地公园入选山西省观鸟线路图,游客纷沓而来,沉醉于鸟鸣天籁。“豹乡田”里,村民土地流转成金,“豹豹星球”IP赋能农产品闯市场。绿色福祉惠泽民生,青山绿水不仅产出了盎然生机,更成为了百姓幸福生活的甘美源泉。
守住生态基底
书写美丽答卷
在和顺县横岭镇上北舍村,5 名护林队员每日穿行林间,用脚步丈量绿色版图,用数据记录生态变迁。这支看似普通的队伍,实则是我市系统性治山工程的 “神经末梢”,守护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家园。
近年来,各地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构建起“扩绿、兴绿、护绿”三位一体的治山体系。2024 年全市新造林 24 万亩,绿色屏障持续筑牢;左权县入选全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和顺县获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资源保护向稳向实,山水间的生态密码正被科学解读。
治山不仅守住了生态本底,更激活了发展动能。祁县林场 “百场带千村” 行动,将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碧波与乔家大院的晋商文化相融,打造 “生态 + 文化 + 旅游” 的 5A 级景区发展模式,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 2 万元。昔阳县孔氏乡的 2.5 万亩板栗林与 1.2 万亩核桃林,通过机械化带状种植与规模化经营,完成 “资源变资产、林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 的蝶变,让荒山真正变成了 “聚宝盆”。
昔阳县崇家岭村的蜕变堪称典范。这个平均海拔 988.6 米的山村,森林覆盖率超 80%,负氧离子浓度超2500个/cm³,是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国家森林乡村。依托 “山水之秀、生态之美”,以 “运动休闲” 为方向,以 “生态康养” 为引领,昔阳打造出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国际滑雪度假区让冬日山岭沸腾,崇环湖湿地亲水民谣码头使夏夜湖畔沉醉,牧云森林营地、森林木屋、太空舱等新业态相继涌现。
与全国露营头部企业合作的崇洞星光营地民宿,投资 1600 余万元,在林海间依山而建,融合上世纪 70 年代西水东调的历史记忆,打造集 “宿、景、娱、食” 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空间。50 余间非标民宿各具特色,半山腰的太空舱让人尽享 “推窗见林海,枕畔听松涛” 的惬意。项目带动脱贫户年均增收 2.6 万元,“运动休闲 + 生态康养” 的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崇家岭四季康养度假区内,来自南京的退休职工张嘉媛女士品着连翘茶感慨:“20年前来这里还是光秃秃的山,现在不仅能呼吸到甜美的空气,还能偶遇野生动物。” 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我市治山的成功密码 —— 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数据显示,我市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新业态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非遗牵绣、原醋酿造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在乡村扎根,形成 “护生态、传文化、富口袋” 的良性循环。崇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杨立强说:“我们要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让好山、好水、好人家增添更多幸福烟火气,让崇家岭成为春踏青、夏避暑、秋休闲、冬滑雪的好去处。”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当绿色浸润心田,一幅新时代的生态画卷正在晋中大地铺陈开来。
压题图为榆社云竹湖夏日旖旎风光。 本报记者 张浩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