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戎装 一生信仰
![]() |
裴錞近照。 资料图 |
本报记者 雷 甫
立秋过后,金黄的玉米渐渐堆满了灵石县南关镇金旺村房场院,水泥路蜿蜒至每家每户门前。98岁的裴錞老人坐在自家的藤椅上,阳光透过窗户,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当问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老人浑浊的双眼骤然明亮,右手不自觉地抚向右侧大腿——那里埋藏着一颗跨越70余年记忆的子弹,也是承前启后的生命纽带。
“保家卫国,义不容辞”,回首那段全民皆兵、全民参战,各地游击队、自卫队纷纷建立的岁月,裴錞不由得道出了自己“弃农从军”的初心。
1945年4月,18岁的裴錞应征入伍,编入八路军二十二旅新七团,随部队辗转各地。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青纱帐里传递情报、阵地上坚守防线、冲锋号中勇往直前……年轻的裴錞迅速从农家少年成长为一名坚韧的战士。
在解放临汾的一次外围战斗中,裴錞为了掩护队友,遭受机枪扫射,他的右腿连中四弹。
“那时候没人喊苦,大家都说,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裴錞回忆道。
那时战士们的军装被硝烟熏黑,磨出了破洞,但他们始终挺直脊梁奋勇向前,以实际行动,生动实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因伤复员后,裴錞以一往无前的热情和干劲,回到金旺村,继续投身于服务家乡和支持地方建设当中。
“在部队,我是战士;回村里,我还是乡亲们的兵。”这是裴錞常挂在嘴边的话。
1948年,他拖着伤腿接任农会主席,白天带着村民开垦荒地,晚上在煤油灯下算账登记,腿上的伤时常在劳作后隐隐作痛,他却从不说苦。有人劝他歇着,他总说:“战场上那么多战友没机会看到好日子,我这点疼算啥?”
后来,裴錞又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任的十几年里,他把在战场上的拼劲儿全用在了家乡建设上。金旺村的土路变成了石子路,荒坡变成了良田,村民们的粮仓渐渐满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大家都说:“裴书记的腿虽不利索,但带我们走的路,条条都是好日子的路。”
裴錞共有7名子女,在父亲的影响下,兄妹7人各有所成。“父亲教会我们正直、担当,教给我们不服输、不退缩。”三儿子裴克清说,“这些都是父亲从军营里带出来的品格,成了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从保家卫国到建设家乡,从烽火岁月到和平年代,裴錞用一生诠释:真正的军装穿在心里,只要初心不忘,就永远不曾脱下。
回望来路,抗战的硝烟已经远去;瞻望前方,伟大抗战精神光芒如炬。
“我们村有这样一位老革命是全村的财富。我们要学习老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带领村民传承老革命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把村里的事业搞得蒸蒸日上。”金旺村党支部书记裴双生说。
如今,金旺村立足资源优势,发展起了现代农业、畜牧业、蜜蜂养殖,建起了红色教育馆,激励更多晋中儿女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锤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永葆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为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晋中新篇章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