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7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

第03版:专刊

2025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抗战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

— 晋中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史志室联合举办了晋中市“弘扬抗战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学术研讨会。会上,市、县社科专家学者、部队代表和革命烈士后代齐聚一堂,围绕抗战资料挖掘整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抗战精神宣传弘扬、抗战历史启示借鉴等展开深入研讨交流。本报今日刊发研讨会发言内容摘要,为我市深入挖掘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提供有益参考,激励全市人民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晋中新篇章提供坚强的精神保障。

晋中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晋中市史志研究室副主任、二级调研员 杨美红

晋中地处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三大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成为八路军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晋中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分兵部署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首发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此实施第一次战略展开。1937年11月11日和13日至14日,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师部在和顺县石拐镇分别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党员干部会议,史称“石拐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部署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工作。一二九师对贯彻总部会议精神作了相应的部署,是实施以太行山为依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次战略展开。

二、晋中是晋冀豫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策源地,为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创造了基本条件。石拐会议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部与中共冀豫晋省委移驻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我党许多高级领导人在此汇聚,共商抗日大计,培训游击干部,西河头村成为晋冀豫边区抗日游击战争的策源地。

三、晋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是著名的“刘邓大军”最早的立足地和出发地。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冀豫晋省委长期驻扎左权,指挥八路军华北抗战,晋中成为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司令部首登太行即立足辽县西河头村,分兵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由最初的9000余人,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胜利后拥有30万军队的闻名中外的“刘邓大军”。

四、晋中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诞生地,为敌后民主政治建设作出巨大贡献。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村召开。会议采用“三三制”原则,通过边区政府施政纲领和选举产生边区政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作了有益尝试和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全民族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北曲河村:太行门户的抗日群像与精神丰碑

晋中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薛砚之

北曲河村位于太谷区范村镇五里处,是太行山根据地的“前哨”与“卫士”,著名的“麻雀战”就诞生于这一带。抗战中这个仅一二百人的小村庄全民投身救亡。薛殿陞作为抗日村长,组织支前、收治伤员,送四子参战:长子薛永和加入三八六旅七七一团英勇作战光荣牺牲;次子薛永渊作为抗日政府区委书记深入敌占区组织抗日活动,遭酷刑仍守口如瓶;三子薛永洲在民兵小组掩护群众负伤致残;四子薛永江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军情不惧危险。晋商薛起鸳多次捐献布匹与现洋,金融家薛起鹳之妻王佩琦倾尽家产支援抗战,捐赠家族实业太原第一家晋丰面粉厂。农民杜富保成长为游击组长、公安助理员,打击敌人、策反敌军,后为救战友牺牲。还有民兵班长薛殿明、三十团事务长薛永瑞等舍生忘死的烈士,他们以不同身份抗击侵略、守护家园。

北曲河村各行各业、各年龄段、各阶层人士都团结起来,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的真实案例,是周恩来称赞“太谷动员民众抗日模范县”的生动注脚。如今,这里的烽火遗迹已融入山川,但革命先烈用血肉铸就的担当与民族自觉,已化作精神丰碑,照亮后人前行之路。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汲取勇毅前行力量

晋中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副教授 吕 霞

深入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核心要素,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人格彰显,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外在表现,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动力源泉。

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有利于筑牢民族复兴的共同体根基,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意识;有利于更加坚定党的领导,锚定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有利于锻造斗争精神这个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深切汲取伟大抗战精神的奋进力量。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其转化为“举国同心”的团结动能,让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洪流;转化为“向难而进”的斗争本领,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打开发展新局面;转化为“党领全局”的行动自觉,把“听党指挥”信念转化为“跟党奋进”的清醒。

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传的实践转化。融入日常、注入征程、铸入信念,才能让其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续写民族复兴新荣光。

太行烽火淬思政 抗战精神润初心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李永玲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抗战故事融入思政课,以教学形式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首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以晋中抗战史实阐释教学内容。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一一五师在晋中太行山区建立根据地,依托山地地形与群众基础,形成对日军的战略包围阐释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基础;以1938年“子洪口战役”,八路军与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一六九师并肩作战,粉碎日军九路围攻,阐释统一战线中的敌后合作;以晋中群众组织自卫队、妇救会、儿童团,开展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配合八路军作战阐释武装斗争与人民战争。

其次,通过多种方式感知晋中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课堂上,利用课前10分钟讲述红色故事。同时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学校与晋中市博物馆、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麻田镇泽城村等签订思政课实践基地结对协议,开展实地教学,成为山西省唯一一所开设太行革命斗争史课程的高校。

今后学校将继续结合社会热点让晋中的抗战历史和精神被更广泛的群体所熟知。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复原“石拐会议”“百团大战”等历史场景。在运用现代技术的同时,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继续讲好抗战故事,提升教学质量。

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抗战精神

晋中市荣军休养院(晋中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副院长 宇亚宁

晋中是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年代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晋中市荣军休养院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革命伤残荣誉军人就有50余人,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充分展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是我们后辈应该代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市荣军休养院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建成了“军魂永驻”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革命先辈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作出的伟大贡献;编印了《碧血丹心》《初心不改忆峥嵘》《军旗下的风采——军休干部口述历史》等红色文化书籍,并向多家单位、学校、企业捐赠,把红色基因深深注入人们的血脉,在全社会营造尊崇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同时开展红色宣讲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奋发进取、勇于担当,争做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传说中的故事 精神上的坐标

抗日民兵英雄朱银马曾孙女 朱嘉欣

我是朱银马烈士的曾孙女,从小听着爷爷讲述他父亲的故事,凭借一张“烈士证书”和爷爷片段的故事回忆,长大后的我开始在网上搜寻着老爷爷的踪迹、帮爷爷寻亲。

百度百科短暂的话语概括了他27年的人生、和顺烈士陵园刻着他的生平、军旅作家柯岗为他作长诗《长着翅膀的朱银马》、中华英烈网的烈士名录里留有他的事迹、八佛沟三岔口的墓碑详细刻着他的事迹……

于故事中得知,老爷爷是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民兵英雄,曾出席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是一等杀敌英雄。他是名双枪手,在1944年的一次反“扫荡”作战中,太行军民歼敌500余人,其中朱银马率领的民兵飞行爆破小组一次炸死炸伤日伪军12人。这一年,他参加大小战斗30余次,毙伤日伪军40余名,缴获步枪15支,夺回耕牛20余头,多次解救被敌围困的群众。一次夜晚日军突击搜山,在与日军周旋中,他的右臂不幸被敌人的子弹穿透,负伤致残,从此双枪手变成了单枪手。1945年的一天,他跑到军分区二分院报告敌情,由于叛徒出卖,回家后被敌包围俘去,在寿阳县因夺敌枪未果,被敌残杀,他的生命定格在27岁。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永垂千古!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带着老爷爷的故事来到了这里,祝愿祖国千年永固、万代传承!

祁县独特地理位置在抗战中的战略价值

祁县史志研究室主任 渠龙宇

抗日战争时期,祁县抗日军民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英勇抗战,在保卫太行根据地、打击日军殖民统治、物资筹措兵员补充人员运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功守住了太行根据地西侧门户。祁县东南山区,紧邻榆社、武乡等抗日根据地,易守难攻,且进可攻退可守。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军民配合开展了子洪口阻击战、白晋破击战、百团大战等战斗,坚持强有力的斗争,成功粉碎了敌人进攻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殖民统治。面对日军的残暴统治,祁县军民拔柱子、断链子、砸锁子,跳进“格子网”,与日军进行殊死斗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殖民统治。抗战期间,祁县涌现出了巾帼英雄高尔华、抗日县长武克鲁等一批英雄人物。

积极补充兵员运送人员筹措物资。抗战期间,祁县军民通过反掠夺斗争、袭击敌物资车辆等多种方式支援抗日斗争,涌现出了拥军妈妈王黄莲、支前模范郭秀珍等一批支前模范。

祁县军民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不怕牺牲、英勇抗战,经受了血与火的磨炼,凝聚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对祁县的振兴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的回响 时代的担当

灵石县委宣传部正科级干部 曹 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阐述全民族抗战的重大历史意义,并强调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在灵石县石膏山脚下,有一个名叫河南的村庄,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涌现出了一名抗日英雄,让这个村成为了英雄村,让这个村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金旺村”。这位英雄的名字叫裴金旺,那年他刚满19岁,面对日军的突袭和围攻,为掩护全村民兵和村干部转移壮烈牺牲。像裴金旺烈士这样的抗战英雄,在灵石还有许多。面对家国危难,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长城,用不屈意志挺起民族脊梁,用英勇无畏和大义凛然,铸就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

如今金旺烈士陵、高地原烈士纪念碑等,一座座红色精神的丰碑,坚守着烈士的遗志,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同时也告诫我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强我中华,砥砺前行!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有的精神传承和使命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抗战精神就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今日的灵石人民,正以饱满的激情、勇于担当的魄力,谱写着灵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弘扬抗战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

榆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胡晓红

榆社县委宣传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让抗战精神在榆社大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用活红色资源,以抗战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大力推进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的系统性修缮与保护、八路军后方医院河窊旧址抢险修缮等工程,有效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丰富县化石博物馆革命文物厅展陈,举办公益讲座,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深入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马定夫烈士故居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党员干部在“实景课堂”中真触动、受教育。

传承红色基因,以抗战精神凝聚奋进共识。统筹全县宣传资源,生动讲述马定夫、张寿砚等英雄的事迹,讲好抗战故事。组织党史专家、烈士后代、宣讲员等开展宣讲,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演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激励全县上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播撒红色火种,以抗战精神培育复兴栋梁。深耕“思政课堂”,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红色诵读、主题征文等活动,把红色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中。做优“沉浸课堂”,组织红色电影进校园、老兵讲抗战故事和“铭记历史·共绘山河”等主题社教活动,引导青少年汲取精神力量。拓展“行走课堂”,组织实地探访圪坨惨案遗址、寻访英雄后代,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磨砺意志。丰富“实践课堂”,结合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国防教育,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用数字激活红色记忆 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左权县史志研究室副主任 赵晋国

左权是抗战红色资源富集县,拥有众多的抗战纪念设施和抗战遗址遗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人心力量的宝贵精神财富。近年来,左权县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尝试。但在运用先进数字技术激发红色记忆、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很大开发空间。

建立抗战文化遗址大数据中心,开发统一的信息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技术规范,规范平台功能模块设置,支持PC端和移动端访问,方便公众查询。

开展遗址普查与数字采集,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革命遗址进行全方位记录。整合各地各部门革命遗址信息资源统一录入管理平台,建立分级分类标准,动态更新。

开发多元化功能与应用,开展线上展陈,设置遗址保护预警模块。支持革命历史研究,为红色旅游开发提供数据支撑。开发红色教育云平台,开放互动端口,鼓励公众上传遗址线索或历史记忆,形成“全民护遗”氛围。

强化资金保障与多元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渠道。与高校或企业合作,强化技术保障。

领悟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昔阳县史志研究室主任 王珍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昔阳作为晋中抗战东大门,8年抗战中发生广阳伏击战等数百场战斗,“三李三烈”等英烈辈出,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从昔阳抗战史料可见,抗战时期,昔阳军民以实际行动彰显“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3200余名青壮年踊跃参加八路军,数以万计支前民兵投身战斗,汇聚起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同时,“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贯穿始终,百团大战中,400多名民工破铁路、断日军补给线,妇女担架队往返千余公里转运伤员250人次,生动印证“兵民是胜利之本”。此外,昔阳军民立足70%以上为山地的实际,依托山地构建“地上游击战+地下地道战”防御体系,以“因地制宜、灵活作战”的智慧担当,成功粉碎日军百余次大规模“扫荡”,这些实践正是红色基因的生动体现。

活化史料让抗战精神可感可知。开展“抗战史料抢救工程”,录制口述史料、编修《见证历史》《昔阳抗战历史记述》;打造皋落第一支部等红色教育基地,拍摄电影《血色西峪》,打造思政“活教材”;通过英模宣讲、电台专栏、微信专题等,让抗战精神走进大众。

转化抗战精神为发展提供动能。昔阳县将其融入高质量发展:以奋斗精神推进尚太锂电、文旅升级等项目;以同心精神开展乡村振兴“结对帮扶”,干群共促产业发展;以奉献精神开展“抗战精神进基层”,激励青年返乡创业,为晋中发展贡献昔阳力量。

石拐会议旧址破题 擦亮红色和顺名片

和顺县史志研究室主任 杨善文

和顺县是革命老区,一片红色热土。抗日战争时期,和顺县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晋中抗日首府、“秦赖支队”的诞生地和八路军的后方基地、兵员基地。现存革命遗址70多处。

和顺县围绕以石拐会议旧址为主的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及活化利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五项措施,激发红色文化魅力活力,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筑巢引凤融合发展,开启革命遗址保护新篇;二是以活动为媒,促进红色文化传播;三是多形式宣传,讲好和顺红色故事;四是拓展思路,传承抗战精神;五是融入中心,提升群众获得感。

特别是以石拐会议旧址保护利用破题,持续擦亮红色和顺这一名片,继续在打造红色文旅精品线路、深化与相关专业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红色文化宣传等方面用大力气、下足功夫,做好红色资源宣传保护利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白刃格斗英雄连战例在华北敌后战场上的多重战略价值

寿阳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赵廷飞

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和2019年国庆阅兵中,作为英模部队方队,“白刃格斗英雄连”的战旗两次在阅兵场上亮相,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其历史贡献和精神价值的肯定。

白刃格斗英雄连在寿阳县大落坡村的英勇战斗,对华北敌后抗战全局产生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从战役配合层面看,大落坡反击战直接保障了百团大战主要任务的顺利实施。从战术创新角度看,大落坡反击战展示了八路军在敌强我弱条件下的有效应对策略,对提升八路军整体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就心理震慑而言,大落坡反击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客观上为八路军创造了更有利的战斗环境。在精神激励方面,白刃格斗英雄连的事迹产生的精神示范效应,对于坚持长期抗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敌后抗战模式的宏观视角看,白刃格斗英雄连体现了八路军“以我为主”的作战指导思想。

通过无数像大落坡反击战这样的战斗,八路军逐渐掌握了华北敌后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