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7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2025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行动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 介休市义安镇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纪实

义安镇中街村中水蓄水池。梁 瑜 摄
义安镇孔家堡村垃圾上门收集车。梁 瑜 摄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近年来,介休市义安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拿出实招硬招,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清水润乡土,生态美家园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激活乡村振兴“活水动能”

义安镇万户堡片区的12个村地处汾河沿岸,是介休市乃至晋中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生态绿肺。改造前,这里由于地势低,又没有排污泄洪的设施,遇到短时强降雨,雨污混流,极易形成内涝,排水沟里又黑又臭,村里的道路也是泥泞不堪,村民们对村内环境面貌怨声载道。

面对群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强烈期盼,义安镇结合镇域实际,多方学习先进经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曾经的污水坑,如今蜕变为波光粼粼、绿植环绕的生态景观塘。这样惊喜的转变,正在义安镇万户堡片区陆续上演。

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中,实施“雨污分排”创新模式,采取先饮水、再排水、后硬化的步骤,通过铺设水路管网、硬化街巷坑塘、新建提升泵站及污水处理站等举措,不仅改善了水质、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问题,也推进乡村面貌实现了质的飞跃,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从“随手一扔”到“定点投放”,从“池边乱放”到“听铃而出”

——垃圾收集上门取件,打造整洁乡村环境

“垃圾分类、人人参与,自觉分类、主动投放……”在义安镇孔家堡村,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3点,伴随着一阵阵熟悉的音乐声,密闭式的垃圾收集车缓缓驶过村内的大街小巷,沿路的商户、住户纷纷提着事先分类好的垃圾袋,自觉投放到收运车上。自2024年4月以来,这在孔家堡已成常态。

为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环境卫生质量,义安镇根据镇域实际情况,推出垃圾车上门收运垃圾服务,每天至少2次定点收运、集中处理,减少了二次污染。目前义安镇已有13个村采用这种垃圾收集模式,为介休农村的长效保洁开出了义安“良方”。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为了提高垃圾集中收集转运能力,义安镇大力推进垃圾中转站建设,在原有义安村一处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的基础上,新建万户堡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霍村、那村2个建筑垃圾中转站,及洪相村、北辛武村、北盐场村、田岳堡村4个生活垃圾中转站,从农户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到转运至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压缩后由介休市环卫服务中心进行转运,提高了垃圾处理效率,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全覆盖管理。

农村小食堂,让老年人幸福“加码”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让养老更有温度

炊烟袅袅的一餐热饭,智慧博弈的一盘棋局,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在义安镇,日间照料中心正悄然改变着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图景。

为全力构筑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义安镇组织各村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提档升级,针对辖区内的特困老年人、低保和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提供日间休息、饮食用餐、娱乐健身、依托卫生所建立健康保健等基本服务。目前,西大期村、那村、降家寨村、中堡村等的日间照料中心已完成提档升级,正式投入运营。

临近饭点,村里的老人陆续走进日间照料中心。仅在西大期村,每天就有20余名老人前来就餐。“每天雷打不动来这儿报到!”今年70岁的剌世义笑着说。作为特困老人,过去他常常对付一口冷饭就了事,现在在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就能吃上热气腾腾、荤素搭配的营养餐。“现在有政府补贴,一顿饭才1块钱,离家几步路,比自己做还省心!”

除了解决“一餐热饭”的问题,日间照料中心还同步开放了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空间。平日里老人们能在这里读书看报、摸牌下棋、聊天谈心,到了节假日,还有医院的专家带着血压计、血糖仪、听诊器等提供上门服务,爱心志愿者支起临时理发摊,为老人们修剪整齐清爽的发型。这个不足百平方米的空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就餐场所,成为了当地老人们精神寄托的“温暖港湾”。

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关怀,义安镇的日间照料中心,编织起细密的服务网络。不仅解决了空巢老人们“吃饭难”的问题,更搭建起情感交流的平台。老人们在这里重拾生活乐趣,结交新朋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梁 瑜)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