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7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下一篇 2025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祁县

千年文脉守护传承再启新篇

本报讯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以来,一场跨越城乡的文物“体检”与守护行动在祁县悄然展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的文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晋商文化记忆。如今,借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东风,祁县文物保护工作迎来新的契机,为传承千年文脉注入新的活力。

洪福寺,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刹,是祁县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是一座元代建筑,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相关部门对洪福寺的文物本体进行了保护修缮,包括正殿、偏院和禅堂院。然而,2021年秋季强降雨给洪福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年代久远,加上雨水的侵蚀,东部和北部的堡墙坍塌严重,其余部位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面对这一情况,文物部门迅速采取简易抢险措施,并在2024年争取到国家级资金163万,用于洪福寺堡墙的全面修缮,目前该工程正在实施当中。

2024年,祁县启动了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此次普查对全县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的影像采集和档案整理工作。同时,对文物本体、彩绘等建筑构件进行了精细化的数据采集,为后期完成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祁县文物所所长侯成江表示:“‘四普’工作就像是为文物‘精准画像’,让我们对文物的状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为文物古建“精准画像”,正是祁县“四普”工作的核心成果。2023年11月,国务院部署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祁县率先行动。2024年2月,祁县以“双组长制”高位推动,组建普查专班,全面打响了这场覆盖全县的文物“大盘点”。

祁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张辉介绍:“我们给全县文物建立‘数字档案’379处,对登记文物全部进行了复核,还有15处新发现文物即将纳入保护名录。普查时,我们不仅确认了各个时代建筑结构的核心价值,还发现了清代壁画的残片。这些数据直接成为了修缮方案的‘硬指标’。”

据了解,祁县普查团队已完成对登记在册的379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实地复核,涵盖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等多个类别。在历时半年的田野调查中,队员们足迹遍布全县10个乡镇,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处。这些明清时期的新发现古院落,为研究社会变迁提供了新的物证。同时,祁县还将普及文物保护法律知识,增强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营造全民了解、全面参与文物保护的浓厚氛围。

“四普”不是终点,而是文物保护的新起点。祁县将把普查数据与活化利用深度绑定,既守住“安全底线”,又打开“利用窗口”,为县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样本,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史婉)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