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个结合” 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 |
尹灵芝镇阳坡村全景 |
![]() |
尹灵芝镇阳坡村 |
![]() |
松塔镇上龙泉村梨元小组 |
![]() |
温家庄乡山底铺村河道整治景观 |
![]() |
温家庄乡山底铺村 |
![]() |
尹灵芝镇阳坡村垂钓园 |
近年来,寿阳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密结合县情实际,迭代升级“三建三制三评”行动,持续接力打造百里廊带,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探索出了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项目整合与功能互融、环境提升与产业培育、系统推进与集中攻坚、县级主导与乡村自治“五个结合”的乡村振兴“寿阳路径”。
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高起点全域规划。立足寿阳独特的地理气候、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乡村资源禀赋,科学编制百里廊带总体规划和重点片区规划,突出“一带一主题、一片一特色”,突出生态涵养、农耕体验、休闲康养、文化旅游等系统化、差异化产业布局建设,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村庄建设边界,确保发展有序、建设有据。
精细化分类指导。将百里廊带沿线人口集聚村及辐射区域村划分为“示范引领型”“优化提升型”“基础保障型”三类,覆盖全县12个乡镇。对示范村重点投入、打造精品,促进生活功能提标、生产业态集聚;对提升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基础村优先保障干净整洁,留住乡愁韵味,杜绝“千村一面”,体现差异化发展。
阶梯式分步实施。按照“谋划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的要求,分年度制定行动计划,集中资源、滚动建设,确保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2024年打造第一条百里廊带的基础上,2025年实施第二条,2026年计划实施第三条,有效发挥示范带动和引领发展作用,实现从“单点示范”到“全域振兴”的跨越升级。
坚持项目整合与功能互融相结合
提升资源集聚效能
强化资金项目整合。统筹运用中央、省、市、县四级专项(财政)资金,在百里廊带建设中充分用好沿线村庄资源,以廊带为单元打包交通、林业、水利、农业等项目,实现公共服务与产业功能一体布局。连续两年争取上级资金1.6亿元,县财政支出8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翻倍投入,形成“专项(财政)资金+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
推动设施功能融合。注重项目的复合功能和共享性。将农村旅游公路与绿道、风景道、健身步道融合建设,打造“路景交融”的生态廊道;将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站、日间照料中心、便民服务点等功能集中建设,打造“一站式”乡村邻里中心。
促进区域板块联动。以廊带交通线为纽带,打通沿线“断头路”,畅通“微循环”,串联起一批以寿文化牵引的康养小镇、以农业科技赋能的智慧产业、以农耕文化塑造的乡村会客厅等农文康商旅景区,加快形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的发展格局,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客源共享互送的良性互动。
坚持环境提升与产业培育相结合
激活内生发展引擎
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将“三治”(治脏、治荒、治乱)落到实处,全域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储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800余户;大规模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振兴示范村12个。
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集中打造一批森林、水美、文旅乡村景点,通过串珠成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5家,带动82户村民就业,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80%以上的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打造了“寿阳玉露香梨”“寿阳猪头肉”“寿阳豆腐干”等地理标志品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商销售。沿线建成了两条百里廊带,重点布局了43个产业类项目,特别是6个燃爆点围绕“文农交商旅”,打造休闲、康养等业态,吸引能人回乡经营管理,助力乡村发展。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绿色GDP”。开发“潇河湿地生态游”“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康养度假”“古村落探秘”等生态旅游线路。积极打造零碳百里廊带,推动总装机390兆瓦风光电项目加快建设,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
坚持系统推进与集中攻坚相结合
破解工作时效性难题
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县级层面,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专班协调推进,属地乡镇主体负责,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原则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
注重点面有效结合。抢抓春、秋两季苗木栽种最佳时期,集中人力、财力抓沿线绿化,确保造林成活率。在确保季节性施工投入的同时,系统抓年度125个衔接项目,科学摆布实施工程,确保年度任务高效推进完成。
聚焦难点攻坚推进。针对长期影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空心院落、线缆“蜘蛛网”等问题,开展村容村貌和“三线”整治专项行动。针对项目建设中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召开现场办公会,集中破解难题。
坚持县级主导与乡村自治相结合
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
强化县级统筹作用。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廊带建设作为全县“一号工程”高位谋划推动。县委常委会、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从方案制定、项目推进、人员保障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创新积分管理模式。将人居环境整治细化为垃圾投放、污水处理、庭院保洁、环境维护等5类19项内容,设置5档积分奖励办法,每个村设立“积分兑换超市”,农户凭积分按档兑现奖励,积分前10名评为“星级文明户”,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完善修订村规民约。村党组织自觉将门前“五包”、环境整洁“十无”标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真正让环境整治有章可循、化风成俗。
下一步,寿阳县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善治乡村、共富乡村、数字乡村等新的建设内容,抓好各项工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从“塑形”向“铸魂”转变。
本版文图均由寿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