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玻璃杯会“说话”
讲述人 山西宏艺玻璃器皿一分厂厂长 郭双虎
你要是十年前来我们厂,最壮观的不是玻璃液在窑炉里流淌的样子,而是老师傅们沿着生产线一圈圈踱步的背影。他们眯着眼看火色,伸手感知温度,甚至凭耳朵听风机声判断炉子“心情”。一炉料烧得好不好,全凭这份经验。但人总会累,眼总会花。温度计波动一下,压力表抖一抖,可能一炉产品就成了次品——那时候,良品率卡在80%上下,就像一道坎,怎么也迈不过去。
改变是从一根传感器开始的。
2021年,县里推动玻璃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上5G+工业互联网。我们宏艺率先接了这招。最初老师傅们直摇头:“这铁疙瘩能比人靠谱?”但很快,数据说话了。
我们在窑炉关键节点装上传感设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全部实时传到大屏和手机端。过去1小时巡检一次,现在每秒钟都有500多条数据奔涌进出。一旦数值异常,系统自动报警,连问题原因都推测得八九不离十。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熔制车间一次压力骤降。深夜三点,我手机一震,提示3号炉压力异常。点开实时画面,果然是调节阀出了故障。我马上打电话通知维修班,十分钟赶到现场处理。要放在以前,等第二天白班工人发现时,恐怕一整炉料都废了——至少损失20万。
现在我们坐在办公室,就像给每个炉子装了“CT机”,生产过程变得透明可控。良品率从80%提高到95%,每年光废料成本就省下接近百万。电耗降了10%,一年节省的电费够买一辆小卡车。
更神奇的是,距离不再是问题。去年10月我去成都参加“一带一路”招商引资产业推介会,下午3点,我在展馆掏出手机,查看到生产线正在运行。顺手调整了两个参数,同步传输回祁县——就像远程浇花一样简单。
我们不是独一份。县里打造了玻璃器皿大数据信息平台,接入了11家标杆企业数据。哪家气价波动、哪条产线故障、哪个型号热销,全县一张图,一目了然。县政府还推出“企业家数字领导力培训”,带我们去广州、长沙等地学智能化经验。以前拼人力、拼能耗,现在拼数据、拼响应速度。
转型背后更是人的变化。年轻员工主动学起了数据分析,老师傅们笑着说自己“从烧炉工变成了调参数的白领”,这在五年前根本不敢想。
一只会“说话”的玻璃杯,背后是一套会思考的生产线。祁县玻璃不再只是“吹”出来的,更是“算”出来的。透明的不只是玻璃,还有整个产业未来的路。 (本报记者 李雨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