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亩菌草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 |
三都村菌草基地。孔令宏 摄 |
本报讯 今年以来,昔阳县三都乡三都村锚定矿区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利用,以“煤矸石+菌草”模式,稳步推进500亩菌草试验种植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三都乡土壤结构受损、煤矸石堆积问题突出,为破解生态修复与产业增收双重难题,启动了菌草试验种植项目。
该项目聚焦土壤条件差的矿区特性,选用耐旱、耐低温的巨菌草、绿洲一号、金牧粮草等品种,设置巨菌草290亩、绿洲一号50亩、金牧粮草1号50亩、金牧粮草2号110亩的种植布局,旨在通过菌草改善矿区土壤、固土保水,形成“煤矸石+生态修复”的产业模式,并配套建设了灌溉系统、仓储大棚和初加工车间,形成“种、管、收、销”一体化链条。
项目负责人李慧明表示:“通过持续监测土壤改良数据,总结菌草适应性,我们将编制《矿区菌草复绿技术手册》,并将标准化技术推广至更多矿区和生态修复项目中,助力复垦土地高效利用,力争成为全国首个矿山菌草治理示范基地,为北方类似矿区提供样板。”
该项目的落地,为三都村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村民张大爷在菌草基地务工,不仅有了稳定收入,还学会了种植技术。“这地以前荒着,现在种上菌草,我们既能挣钱又能学本事,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李慧明说:“我们选用了耐旱耐低温的品种,进一步降低种植难度,让村民易上手。该项目总共可吸纳40名村民务工,人均年收入可增加8000元至1.2万元,让闲置土地变就业车间,真正实现了强村富民。”
据介绍,采收后的菌草可作食用菌基质培育香菇、平菇等;菌渣还田形成“菌草—食用菌—有机肥—菌草”循环,部分还可加工为牛羊饲料,赋能养殖业;纤维用于制作环保板材、生物质燃料,延伸产业链条。
“经过土壤检测、气候评估和技术对接,我们引进了优质菌草品种,开启规模化种植探索,在生态上能修复矿区环境,改善乡村面貌,在产业上能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三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延旭东表示,未来,三都村还计划打造“菌草观光+农事体验”的乡村旅游项目,让一亩地产生多重价值,让乡村振兴既有绿色底色,又有产业亮色。
(马子娟 郝然 孔令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