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9 月 23 日 星期 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秋光映沃野 田畴“丰”味浓

—— 写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本报记者 冯静宁

金秋时节,晋中大地沉浸在浓郁的秋意中。田野、果园宛如打翻的调色盘,绘就一幅幅“粮满仓、果飘香”的丰收画卷。

当秋分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如约而至,农民朋友在丰收的时节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扣市委“156”战略举措,聚焦增加农民收入,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粮丰沃野稳产能

走进晋中各县(区、市),目之所及皆是饱满的“丰”景。

在寿阳县南燕竹镇南燕竹村,连片的玉米如同金色的海洋,沉甸甸的玉米棒挂满秸秆。“你瞧这玉米,颗粒多饱满!今年雨水足、光照好,亩产肯定比去年高。”种植户王海龙蹲在田埂上,随手剥开一个玉米棒,金黄的玉米粒像珍珠般紧密排列。作为当地的种粮大户,他托管了周边六个村1万多亩玉米地,从春播时的选种、耕地,到生长期的除草、施肥,再到如今的丰收在望,每一步他都记在心里。

礼赞丰收,致敬耕耘。沉甸甸的丰收,来自全市上下重农抓粮的坚实步伐和广大农民、“三农”一线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今年以来,我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378.9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1.07亿斤产量任务细化到村、户、田,确保“种粮有面积、丰收有底气”。在祁县、昔阳、寿阳推广20万亩玉米有机旱作集成应用,介休、祁县、太谷开展复种轮作3.97万亩。面对春旱,市县两级科学调度各类水源,抗旱抢种,最大限度减轻旱情影响,为全年粮食稳产奠定基础。冬小麦收获面积9.86万亩,单产351公斤,总产3.46万吨,实现双增长。太谷区“晋作84”小麦新品种亩产达807.03公斤,刷新了山西中部地区历史记录。

丰收的画卷里,不仅有金色的粮食,还有瓜果的香甜、畜禽的兴旺。晋中在稳住粮食生产的同时,壮大畜牧、果蔬、渔业产业,让“菜篮子”更加丰富优质。

业兴乡村富民心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太谷区小白乡东里村是著名的壶瓶枣产地,3400多亩枣林硕果累累,红枣如红宝石般缀满枝头,香气四溢。东里村党支部书记乔石东介绍:“从9月19日开始收枣,25日进入高峰,国庆前后全部收完,这一个月,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

丰收的红枣,还通过直播间走向了全国。“咱们东里村的红枣,又脆又甜,顺丰包邮到家,大家放心选!”镜头前,村民李杰拿着红枣热情推荐,详细介绍着产品优势。“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9月9日开播,到现在已经卖了七八百单,粉丝还在天天涨,越忙越有干劲!”

左权县拐儿镇旧寨村的核桃园里,果农使用智能采果机,十几秒钟就能轻松采收一棵树。“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推广托管模式,核桃管理实现了规模化,省工又省心。”旧寨村党支部书记崔世忠说,目前全村核桃种植面积达630余亩,今年青皮核桃预计能收65万斤,带来5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围绕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良种良法,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祁县东观镇成功申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寿阳县成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智慧农业应用,从特色种植养殖到农产品深加工,一系列举措不仅让农田“产出”更高,更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活力涌动美家园

初秋的和顺县松烟镇南天池村,菊花正艳、气温宜人。村口老人们围坐一圈谈笑风生;游人漫步花间、拍照留念。近年来,通过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曾经寂静的小山村,如今游客来来往往,民宿里笑声不断,农家乐炊烟袅袅,处处充满生机。

祁县昌源河畔的刘家堡村,依托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和王维文化底蕴,打造王维水墨小镇,采用“支部+企业+农户”模式,以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与项目共同发展。

介休市坂地村坚持党建引领、能人带动,依靠企业支持,完成道路、管网、煤改电、外墙保温、厕所等改造工程,建成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晋中市整村煤改电第一村”,2025年成功申报数字乡村建设及绿色生态综合养殖基地项目,打响了农旅融合名片,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村庄展现新颜、村民怡然自乐。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108元,增速5.1%,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 

眼下,晋中各地的秋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丰收的喜悦不仅绽放在田间地头,更映在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幸福笑容里。随着秋收、秋种、秋管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这片沃土正以满满的“丰”景,为全年农业丰收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借丰收节之机,全面展示我市粮食丰收盛景、和美乡村画卷、农民幸福生活,激发晋中儿女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在青山绿水间续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华章。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