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以钢筋铁骨挺起发展脊梁
—— 晋中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二
本报记者 郭 娟
这是一条勇毅笃行的工业崛起脉络!
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156”战略举措,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新质生产力兴市”,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这是一份雄浑厚重的工业跨越答卷!
202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972.2亿元,较2020年增加369.3亿元。“十四五”前四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4%。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164户,数量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其中,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7%,高于规上工业0.7个百分点,有效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
两组数据,有总量跨越,有增速支撑。369.3亿元、4.4%,勾勒出晋中工业经济稳步攀升的清晰轨迹,更印证了产业发展的坚实底气。1164户、6%,夯实了全市经济稳增长的核心支撑,更注入经济提质增效的强劲动能。
“三业”并举激活力,工业经济腰杆硬、底气足
作为全球唯一棉纺全流程成套纺纱设备供应商的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手持221项专利和多项行业标准,积极打造“纺织机械数字化智能工厂”,系统布局了涵盖研发设计、工艺规划等全生命周期的16个智能制造场景。
山西尚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随着四期项目落地,其产能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成为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落地综改区晋中开发区的山西海神钧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三大未来产业,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海陆空立体安防无人装备”研发与制造中心,一期工程已于今年启动。
……
这三个扎根传统、聚焦新兴、布局未来的产业实践,正是我市坚持“三业”并举、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既彰显了不同赛道的发展活力,更印证了我市工业结构向优向好的坚实步伐。
于我市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工业的地位举足轻重。为持续夯实工业“压舱石”作用,推动产业层次向高端迈进、发展动能向创新切换,我市锚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大方向,以“三业”并举的系统性布局,走出一条工业提质升级的特色路径。
看传统产业焕新,在迭代升级中筑牢根基。焦化产业关停4.3米焦炉产能728万吨,已形成介休、灵石两个省级焦化集聚区和平遥煤化工园区,建成产能1593万吨,达历史高点。焦炉煤气制甲醇、液化天然气等高端产业链条延伸。安泰打造绿色标杆,二氧化碳养殖微藻“碳中和”示范项目投运,设立山西“双碳”会客厅,示范引领“双碳”工作。传统碳素产业集聚度持续提升,其中铝用阴极产品产量稳定占全国70%以上份额,亮宇炭素制品连续五年出口居全国榜首。灵石东方希望铝业金属镓年产量提升至120万吨,成为国内单体最大企业。
看新兴产业成势,在培育壮大中激活动能。“十四五”前四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高于规上工业7.1个百分点。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8.5%,较2020年提升1.8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将突破11%以上,持续快速提升。
看未来产业生根,在前瞻布局中储备后劲。我市积极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布局谋划项目,无人机、光存储、国产计算机、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产业从无到有。
当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 “新苗成大树”、未来产业“沃土育新枝”,晋中发展工业的底气愈发充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实力持续增强。
数智赋能强引擎,产业转型步子稳、成色优
工业机械臂抓取、搬运一气呵成,依托智能系统高效完成出入库,AGV 运输小车按指令精准穿梭,还有实时呈现生产数据的电子显示屏……在太重集团榆次液压工业有限公司液压油缸分公司生产车间,记者亲眼见证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工业生产场景,让传统制造焕发出全新生机。
作为全国液压行业唯一入选全国第一批 “卓越级智能工厂” 的企业,太重榆液将数字孪生、AI、云计算、5G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出 11 大智能场景,从产线柔性配置到在线智能检测,再到智能仓储、精准配送,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
太重榆液获评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并非孤立的“单点闪光”,而是我市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培育的“标杆成果”。近年来,晋中抢抓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机遇,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步伐。目前,已培育认定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2户,其中基础级智能工厂14户、先进级智能工厂5户。
从基础筑牢到卓越引领,背后是坚实数字基建的托举。目前,已累计建成投运5G基站11114个,排名全省第3,数量是2020年的7.9倍。市区、县城、行政村的室外区域,7条铁路干线、6条高速公路、国、省道及300个重点场所的室内区域实现全部覆盖。
依托数字基建的扎实打底与智能制造的梯度突破,我市在数字化转型征程上稳步向前。今年6月,工信部公示了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我市凭借梯度培育成果丰硕、产业集群特色鲜明、政企服务机制创新三大优势,成为第三批试点中山西省唯一入围城市。
“入选后,我们成立了工作专班,进一步强化企业摸底,目前已建立534户拟改造企业库,并编印应知应会手册。”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袁子文介绍,下一步计划以高端装备及配件制造、非金属制品及复合新材料等5个行业为重点,用两年时间力争完成550户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作。
一系列数智化转型举措的落地生根,不仅让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转型步伐加快,更推动了全市数字产业的蓬勃壮大。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04亿元,规模总量居全省第2位;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2%,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绿色发展树典范,工业体系生态新、韧性强
2024 年,山西龙成玛钢有限公司成功落地铸造废砂循环再利用生产线,实现年处理铸造废砂9万吨,年产覆膜砂8万吨能力。该项目通过对铸造企业产生的废旧砂进行焙烧、还原、覆膜,将铸造废砂还原为铸造用工业含硅原砂和覆膜砂,性能不亚于新砂,但生产成本和市场售价却大幅降低,既节约了原料成本,也大幅降低了固废污染,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蹚出了一条铸造产业环保、节能发展的新路子。
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企业发现,类似的变化已经蔚然成风,绿色转型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要求,而是企业的自觉行动。
这份转型自觉,也结出了亮眼成果。今年9月,2025年度山西省绿色制造名单发布,我市8家企业成功入选绿色工厂。这8家企业在各自领域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升级、设备改造等方式,不断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排放,不仅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以 “标杆效应”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绿色转型。除了8家省级绿色工厂,我市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9户、绿色园区1个,工业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随着绿色制造体系的日臻完善,晋中制造业的发展脉络愈发清晰: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聚焦产业结构优化,钢铁行业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加快推动限制类工艺装备升级改造,1户钢铁企业产能减量置换项目建成投产,全市炼钢先进产能占比100%。焦化行业焦化机焦炉全部改造升级为5.5米及以上先进大型焦炉。化学工业领域出台《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通过省级认定2个片区,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围绕能源效率提升,聚焦钢铁、焦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动智海企业集团榆次水泥有限公司绿色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完成,我市重点行业能效水平稳步提升,2024年炼焦工序、合成氨、水泥熟料、水泥等重点产品单耗指标值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至2024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96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93户),累计培育市级以上技术中心160余户。建设各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7个,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回望奋进路,晋中工业经济发展的这五年,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劈波斩浪,每一步都坚定有力。“十五五”谋篇蓄势,晋中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坚定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