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0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2021年5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烽火太行看左权

踏寻左权红色遗址重温晋中党史

左权将军塑像 邢兰富 摄
左权县将军广场 邢兰富 摄
左权将军纪念亭 通讯员 邢兰富 摄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旧址纪念馆 资料图

本期内容由左权县史志研究室提供,内容有删改,张莉芬整理。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79年前,左权将军血染十字岭,他的名字成为这片土地永久的印记。抗战时期,抗战时期,在八路军驻扎左权县的5年时间里,仅记录在册的就有2.2万名英烈同左权将军一样,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英魂虽已逝,精神代代传。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左权将军殉难处、西河头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遍布全县的150余处革命纪念地,记载着曾经的烽火岁月,刻录着永恒的历史丰碑。

革命遗迹今犹在,红色精神代代传。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左权这片红色热土,瞻仰红色遗迹、缅怀先烈伟绩,传承革命遗志、激荡奋进激情。

革命实物

重现顽强抗战场景

1941年到1945年,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太行区党委等机关在麻田驻扎。朱德、彭德怀、刘少奇、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在这里运筹帷幄,浴血太行。麻田因此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延安”,载入中华民族革命史册。

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和纪念馆共占地面积5.3万余平方米,其中,旧址包括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邓小平旧居及左权、罗瑞卿旧居等。新址是以缅怀左权将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最早新闻战士为主题的现代化纪念馆。

走进位于麻田镇上麻田村西南方的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便真正走进了当年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师部等150余个党、政、军首脑机关的驻地,走进了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占地面积 4700平方米,其中18个展室面积共计697平方米。展室分总部办公室旧址(内有“八路军总部在麻田”“彭德怀生平”两个展馆)、邓小平旧居(含“小平同志在太行”展馆),以及左权、罗瑞卿旧居(内含老首长回访题词、回访照等专题展览)三大展区,馆藏革命文物183件,展室陈列图片370幅。

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不大,只有一座青砖蓝瓦的院子和首长居住办公的几处瓦屋。当年八路军总部选址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在村边,二是要有前后门,这个普通的农家院落曾是县城财主刘三柱的房子,正好符合这个条件,从此便成了八路军率领华北人民进行敌后抗战的军事指挥中心。总部办公室旧址设有办公室(作战科),东七间为一、二居室,屋内展出抗战时期的实物照片等,西四间是彭德怀宿办室(宿舍、办公室),宿办室按彭德怀当时住宿原样陈列,外室陈列彭德怀生平及当时抗战的照片、实物和生活用品。南房为何廷一、滕代远宿办室。另有警卫员宿办室和北楼东侧总部机要秘书李琦两间有地窖的宿办室,大门东侧为总部伙房。

将军们的宿办室陈设简陋,一张木床、一把铜壶、一张高桌,土炕、火盆、马灯、手摇电话,无处不让人体味到当年战斗的激烈和生活的艰难。

2012年9月竣工的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位于旧址西南1公里处,3层建筑里有4个展厅,6000余件展陈实物多角度、多层次向人们展示了抗战时期的战火硝烟。展陈分为八路军总部历史陈列、左权县历史贡献陈列、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太行新闻史陈列。展陈内容包括八路军总部历史、抗战中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工作、华北抗日根据地左权等。

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是山西省红色旅游景点中展陈面积最大、文物实物最多、内容最全面的专题纪念馆,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在馆内,游客可以借助声光电技术,通过丰富的革命抗战实物、图片等资料,观看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期间顽强抗敌、浴血奋战的战斗场景。

十字岭

纪念亭里

缅怀将军革命精神

在麻田镇北艾铺村南的十字岭峰顶,矗立着左权将军纪念亭。

纪念亭建筑设计为仿明清翼角形亭阁,亭高11米,主体占地243.36平方米,白柱白墙围立,雕栏飞檐、琉璃瓦顶,显得格外挺拔、古朴而又庄重。亭前是一座左权将军铜像,亭两边檐柱上“伟烈丰功卓著集民族正气贯古今、忠肝义胆长存铭华夏英碑迪后人”的联句雄浑有力,正上方是由徐向前元帅于1987年4月题写的“左权将军纪念亭”7个镀金大字。

纪念亭内中心位置矗立着一块高5米的汉白玉纪念碑,碑的正面上书“左权将军永垂不朽”8个刚劲有力的金色大字。碑的左侧书写着朱德痛悼左权将军的七绝手迹:“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碑的右侧为邓小平题词的手迹:“怀念左权同志。”纪念碑背面刻有彭德怀于1942年10月10日“敬撰”的“左权同志碑志”,简要介绍了左权将军的战斗历程。文中“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遽以英勇殉国,闻得年仅三十有六”等句, 简练概括了那次战役敌我力量之悬殊以及生死与共的战斗深情。

1985年,左权县人民政府在左权将军殉难处修建了这座纪念亭。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左权县在此新建一座英烈墙,将抗战期间在左权县牺牲的2.2万余名英烈名字铭刻在英烈墙上,以此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巍巍十字岭上,左权将军纪念碑岿然屹立,汉白玉灼灼闪光;松柏滴翠,枝干挺拔,颂扬着浩然正气 ,铭记着一代元戎的丰功伟绩,象征着左权将军和大“扫荡”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烈士殉难

新闻斗士为国捐躯

在麻田镇清漳河畔西山村南200米处西山脚下,有一座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面向东北大羊角村的就是新闻烈士殉难地。

1942年5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国际版编辑缪乙平等40余位新闻工作者在反“扫荡”突围中殉难,这是中华民族新闻史上悲壮的一页。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在纪念碑护栏南侧,有一座穹顶坟茔,与之平行并列,这是《鸡毛信》作者华山老先生的物冢。

1940年11月至1942年6月,何云和华北新华日报社副社长陈克寒率领下属驻扎左权县。在此,《新华日报》(华北版)由4版扩为6版,双日刊改为日刊,报纸的容量和份数分别增加了30%和1倍,增加了发行力度,鼓舞了八路军士气。由它刊发或转载的文章有左权的《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胜利——从正太破击战直至关家垴歼灭战》和《论百团大战伟大意义》、邓小平的《胜利的回顾与胜利的期待》、彭德怀的《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等。

抗战时期,新闻战士以笔墨为刀枪,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统一思想,把生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奉献给了国家与民族。站在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当铭记为民族大义牺牲的革命前辈,接过他们的新闻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新闻工作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服务新征程。

西河头

“太行丰碑”

光照千秋点亮日月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和中共冀豫晋省委等军政机关在左权县辽阳镇西河头驻扎。

1937年11月15日深夜,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西河头村。在一年半时间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作战,取得了粉碎六路围攻和长生口、神头岭、响堂堡战斗及粉碎九路围攻等多次胜利,为建立太行山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从这里走出了驰名遐迩的刘邓大军。同时,配合中共冀豫晋省委积极开展组织地方政权和武装建设,恢复了各地大部分共产党基层组织,建立了大批地方武装和许多县、区级人民政府。

西河头村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建于20世纪30年代,2006年8月新建了西河头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纪念馆。纪念馆由主院与马棚两部分构成,馆内收藏着一二九师留下来的军衣、书籍、油灯、枪、军刀、箩筐等物。主院坐西朝东,三进四合式砖木结构瓦房,占地945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现存房屋42间。西高东低轴线清晰,南北对称布局严谨。

走进这里, 八路军一二九师生产、生活、抗战痕迹犹存。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一大批开国将帅云聚于此,点燃太行抗日烽火,为开创太行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经天纬地的历史壮举,将红旗插遍太行山。西河头村因此成为创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刘邓大军的起始地、八路军进驻辽县(今左权县)第一村、游击战争发祥地、创建太行根据地的“红色之都”。

为了实现从红军时代运动战到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八路军一二九师在这里举办了游击训练班,对部队排以上干部和地方区以上干部进行轮训,学习游击战的具体战略战术。一批批游击“种子”从训练班出发,到太行,赴太岳,下冀南,奔豫西……经过一段时期的蓬勃发展,抗日根据地“黄蜂四处追,麻雀满天飞”。游击的“种子”发展成一支支抗日游击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抗日游击战争遍地开花,捷报频传,直到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

随后,西河头游击训练班按照刘伯承、邓小平的指示,逐步演变为部队的参谋轮训班,随营学习、随队行进,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抗日英才,使西河头这个太行山上的小村庄,享有“抗日游击战发祥地”的美誉。

同一时期,随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西河头村的中共冀豫晋省委,依托八路军一二九师开展工作,首先创建了中共辽县县委,直属省委领导。1938年1月21日,由刘伯承、邓小平在西河头村主持召开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工作会议,全师营以上干部参加。2月,省委又在西河头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即西河头会议),传达中央12月会议精神,提出建立根据地的具体任务。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彭真在会上作主要报告。3月3日至9日,省委再次在西河头村召开创建根据地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建立太行根据地的问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与省委多次召开各特委书记与游击队政委联席会议、省委扩大会议及一二九师干部会议,使西河头村在太行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成为冀豫晋抗日根据地党的政治、军事活动中心。

西河头村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如同“太行丰碑”,那是烽火岁月革命前辈以智慧和勇气树立的一座座历史的丰碑,像太行山,如漳河水,高高耸立、延绵不绝,日月光华,光照人间。

桐峪

朝鲜青年

赴华抗日同甘共苦

桐峪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创办地位于左权县桐峪镇桐峪村,建筑面积60平方米,如今基本维持原貌。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批朝鲜有志青年为使朝鲜摆脱日本的统治,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我国人民齐心协力打击日本侵略。一部分朝鲜青年几经辗转奔赴抗日前线,来到太行山上。

1941年1月10日,为了统一和扩大在华北的朝鲜人民的抗日力量,在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召开了华北朝鲜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同时在各地建立了分会,并把原来的朝鲜义勇队改名为朝鲜义勇军。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驻扎于紧挨桐峪村的滩里及上武村。

1941年7月初,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进驻上武村,1942年2月迁离。

在上武村,百余名朝鲜义勇军由留守队队长带领,暂居于洪福寺的数十间房屋内。他们组建了武装宣传队,配合根据地军民反“扫荡”,配合八路军进行对敌宣传。朝鲜义勇军在宣传中,除写标语外,还排过戏,如《爱莲》《朝鲜有女儿》等。他们的表演深受根据地广大军民的赞美,华北《新华日报》对此还进行过报道。此外,他们还配合八路军对日作战,在这段时间里,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共参加大小战斗40次。 

朝鲜义勇军粉碎日寇偷袭上武村一直被村人传诵。1942年2月3日,日军60余人,偷偷摸到上武村边。就在敌人以为偷袭成功将要进村时,朝鲜义勇军的步枪、机枪突然向敌开火,手榴弹接着投向敌人。居高临下的机枪扫射使毫无防备的日军知道不是“土八路”,不敢贸然进村。激烈的枪声给群众报警,为全村男女老少在黎明前避往深山赢得了宝贵时间。

西黄彰

纪念英雄 辽县易名左权县

当时,辽县易名为左权县典礼大会会址在左权县芹泉镇西黄漳村村南的河滩上,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1963年遭遇洪水时已毁坏大部分,现已轮廓不清。

1942年5月25日,第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为粉碎日寇对华北腹地的合围,壮烈殉难于麻田十字岭。7月下旬,辽县小学教师集训会和辽县士绅座谈会均提出倡议,为永久纪念为国捐躯的左权将军,要求上级批准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并立即开展签名运动。仅仅20多天,全县党政军民各界人士万余人在请愿书上签名。

为了永远地纪念,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1942年9月18日,在芹泉镇西黄漳村举行辽县易名为左权县典礼大会,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一二九师、辽县各界5000多人参加大会。

当时,会场设在村南清漳河畔广漠的河滩上,主席台上高悬左权将军巨幅遗像,台前有松柏枝叶扎成的三个大彩楼。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特派民政厅厅长李一清亲临大会授印致辞。他在致辞里说:“边区政府接受一万名签名的辽县民众、全县士绅、小学教员的要求,经过边区政府委员会通过,决定把辽县改名为左权县,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望全县民众要踏着左权将军的血迹前进,完成他的遗志,像苏联红军保卫列宁格勒、保卫斯大林格勒那样来保卫左权县,保卫晋冀鲁豫边区。”辽县县长巩丕基接印后宣誓:“我代表全县人民,接受左权县印,誓必奋起领导全县的民众为左权将军复仇。”在“为左权将军复仇”“誓死保卫左权县”等口号声中,当场有500余名青年举行了参加左权独立营的仪式,动人心弦的《左权将军之歌》此起彼伏,会场气氛空前热烈。在进行揭碑典礼时,数千军民分为三路纵队行注目礼,在新落成的左权将军纪念碑前走过。中共辽县县委书记杨待甫在会上号召:“全县的共产党员在武装斗争中要起模范作用;在民众中要爱护武装;左权县要成为军民关系最密切的模范县”。

山庄

战争年代 新闻战士以文伐敌

华北《新华日报》社旧址位于左权县麻田镇山庄村,建筑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坐北朝南,是一进四合院,保存较好。该四合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南房、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正房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前檐出廊。

1940年11月上旬,华北《新华日报》社由武乡县安乐庄进驻山庄村,至1942年5月大“扫荡”后迁至熟峪村。

身穿八路军服装的“教导队”来村,群众无不腾出好房让住。编辑部住于一户曹姓人家的(现曹三喜)小院,伙房在张建成院,通讯科(电台)住于北房。何云、华山、赵树理、罗工柳等都住在山庄,一时成为文化人汇集之地。华北《新华日报》经理部、发行部,以及华北新华书店也都驻扎于山庄邻近村庄。华北《新华日报》属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后改称《新华日报》太行版),是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在此期间,华北《新华日报》由4版扩为6版,双日刊改为日刊,使报纸的容量和份数分别增加了30%和1倍,大大增强了战斗力。华北《新华日报》在山庄村对“百团大战”连续进行了报道,先后发表了杨尚昆、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等关于“百团大战”的文章和社论。进入1941年,华北《新华日报》紧密结合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进行报道,2月1日,发表了邓小平文章《胜利的回顾,胜利的期待》。粉碎敌人春季大“扫荡”之后,华北《新华日报》发表了“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负责人关于此次敌寇进攻晋南发表的谈话”,并于7月5日公布了第十八集团军华北抗战4周年总结。9月1日,华北《新华日报》发表了朱总、彭总向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吁请,请求补充弹药。11月25日,华北《新华日报》发表了八路军总部公布的黄崖洞保卫战战绩,大长根据地军民志气。12月27日,华北《新华日报》发表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野战政治部罗瑞卿、陆定一向全体荣誉军人的慰问信。尽管敌人封锁,条件艰苦,用牲口黑夜驮送报纸,华北《新华日报》还是源源不断飞往抗日根据地军民手中,激励着抗日斗志。由它刊发或转载的重要文章有左权的《百团大战第三阶段的胜利——从正太破击战直至关家垴歼灭战》等重要文献,对于宣传抗日思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华北《新华日报》及时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任务,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也报道了国内外大事,揭发了日伪暴行,还传播了党的政治路线和工作方针。

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对报社极为重视,朱德曾亲到报社视察,称赞华北《新华日报》“一张顶一个炮弹,而且天天在和日寇作战”。杨尚昆、彭德怀、左权、陆定一等参加华北《新华日报》委员会,杨尚昆曾任书记。

1942年是根据地最为艰难的阶段。1月20日,华北《新华日报》对八路军总部直属机关“精兵简政”做了报道。1月28日,华北《新华日报》刊载《集团直属队去年民运工作总结》。1月30日,华北《新华日报》以“朱德总司令致电尼赫鲁:东方各民族团结合作,必能战胜人类之公敌”为题发表消息。2月7日,华北《新华日报》在重要位置以八路军总部发言人谈日寇“扫荡”特点发表长篇文章,提出积极备战,克服盲目乐观、疏忽轻敌的观念。3月17日,华北《新华日报》发表八路军总部公布年关反“扫荡”战果:大小战役319次,毙伤敌伪3917名(内有联队长、大队长各1人),俘获敌伪52名,击落敌机1架,毁汽车42辆,炸火车2列等。3月21日,华北《新华日报》报道: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通令救济灾民。3月23日,华北《新华日报》以“集团直属队效力水利建设,清漳中段筑堤兴工,彭副总司令躬临兴工大典”为题,报道八路军总部机关支援当地生产建设。

华北《新华日报》在山庄村驻扎的一年半时间里,与这个小山庄的群众同甘共苦,情深义重,至今还传颂着许多互帮互助的故事,赵树理用通俗的顺口溜给群众说“快板”,何云在这里举行了简朴热闹的婚礼……由于山庄村自然条件艰苦,没有水源,不能打井,当地人一年四季只能靠旱井水维持。群众用水如此,报社总务科只能派牲口到7公里外的熟峪去驮水,刷牙、洗换用水,每个人在困难时期只能分到一茶缸水。生活虽然艰苦,但报社人员和群众却同舟共济,鱼水情深。

1942年5月25日,敌军大“扫荡”,报社人员埋掉印刷机和物资器材,按战时编制编为2个中队、几个小队随同八路军总部机关转移。遭敌重兵包围后,化整为零突围,社长何云、秘书长黄君珏、国际版编辑繆已平、华北版编辑黄中坚和国际新闻社特派员乔秋远等40多名新闻战士在突围中光荣牺牲。就在敌“扫荡”的空隙,突围人员在大羊角地区架设电台抄收新华电讯。9月1日,延安举行“第九届记者节暨追悼青主记总会北方办事处主任何云及全体新闻界殉国烈士纪念会”,对殉国新闻烈士以很高的评价。

桐峪

边区政府 选举贯彻“三三制”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诞生地位于左权县桐峪镇桐峪村西街,建筑占地面积416平方米。2005年至2006年,左权县政府拨款依原貌对其进行全面维修后,对外开放。复原后的边区政府诞生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一进院东配殿为主席团和资格审查委员会,西配殿为秘书处;二进院东配殿为边区议会办公室,西配殿为边区高等法院办公室,寝殿为边区政府办公室。2003年,被公布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在辽县桐峪村召开,历时40天。这次盛会确定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并选举产生以杨秀峰为主席的边区政府领导人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这次会议中正式成立。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区各界的参议员133名。参议员的选举工作从1941年4月份开始,采取竞选方式,各党派、各界、各团体均提出候选人参加竞选。候选人的比例,严格按照“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人数控制在三分之一以内。7月9日,临参会主席团通过决议,将晋冀豫边区参议会改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7月12日,举行全体会议,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到会作了题为《目前形势与抗日根据地的各种政策》的报告。7月14日,延安《解放日报》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召开发表了题为《敌后民主政治的伟大贡献》的社论。社论指出:晋冀鲁豫边区幅员之大,人口之多,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堪称第一……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于1941年7月17日举行全体会议,确定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为全边区的最高权力机关;7月18日,确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并决定起草边区政府组织章程,选举边区政府委员。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于8月7日以后接连举行大会,通过了《土地使用法》《统一累进税条例》《1941年度全区财政预算案》《婚姻法条例》及《新民主主义的新闻政策》;8月15日,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宣布大会闭幕,彭德怀副总司令、晋西北考察团及各区代表共计数百人参加了闭幕式。同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及全体委员在桐峪镇宣誓就职。

羊角

模范医院 战争年代救死扶伤

八路军一二九师模范医院(白求恩医院)旧址,位于左权县羊角乡羊角村,建筑面积243平方米。如今外墙保存较好,室内上下通道依稀可见,室内用于研磨药物的石臼保留完好。

1940年8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模范医院由武安白草坪、大水峧村移驻羊角村,并且从此改名为“白求恩医院”。院长由八路军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兼任,副院长张占文,指导员侯文周。白求恩医院下设4个分所,分所当时均驻于附近一带。医院的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和伤病员最多时达2000余人。

八路军一二九师模范医院进驻羊角村之初,先利用一座古寺院作为院址。不料日军“扫荡”,把寺院建筑全部焚为平地。1939年秋,医院经过认真勘察选择,在羊角村东一条叫岩沟的隐蔽山沟动工修建了上下两排的石窑。一年后,石窑竣工,医院和下属的二所迁入。除此以外,大部分医生、看护员及伤病员以住民房为主。

1940年夏,曾是日本军医的山田一郎来到白求恩医院,医院全体人员为他举行了欢迎会。山田一郎原来是日本华北派遣陆军军医中尉,被八路军俘虏后,经教育参加了日本反战同盟,后又参加了觉醒联盟和八路军,但是心里却没有放弃逃跑的计划。由于患病高烧,他失去知觉三天三夜。当他醒来发现身边站着刘伯承司令员时,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彻底打消了逃跑念头,积极投身抗日。1943年6月,山田一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反战成为他不可动摇的信念。

八路军一二九师模范医院驻扎羊角村期间,为部队救治伤病员,为村民看病。在伤病员增多、医院容纳不下的情况下,羊角及附近的南峪沟、马家沟、小寺等山庄窝铺的群众,都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伤病员住。医院的医务人员及干部战士,都成了群众的知心朋友。一遇日军“扫荡”,羊角及附近村的群众就主动帮助搬运设备物品,抬背重伤病员安全转移。1942年5月,日本疯狂进攻太行革命根据地,三路包围八路军前方总部,众多八路军指战员牺牲或负伤。医院组织人力、物力及时抢救伤员、村民1000余人。1945年春,白求恩医院从羊角村撤离。

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煤窑沟伏击战战场遗址、榆辽战役遗址、苏亭伏击战战场遗址……在左权县这个“没有围墙的革命纪念馆”、在这块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一个个革命遗址铭刻着太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铭记着八路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记录着军民一心抗击外侮的光辉历程。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