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忠魂贯苍穹 我辈缅怀长精神
![]() |
晋中战役纪念馆徐向前元帅塑像 |
![]() |
祁县北岗头烈士陵园 |
祁县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无数革命先烈在这块土地上,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珍贵的红色遗存和历史事件进行介绍,以期带领读者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回顾先辈们的革命历程。
晋中战役纪念馆
祁县地处太原盆地边缘,南部山区子洪是从东山进入太原盆地的门户,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晋中战役打响后,徐向前亲自率领兵团指挥所坐镇祁县古县镇神堂头村指挥作战,仅以地方部队为主的6万人,连续作战一个月,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之师10万之众,解放县城14座,堪称用兵奇略。这是全国解放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为之后夺取太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山西彻底解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纪念晋中战役,勉励后人牢记革命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14年9月,祁县在神堂头村修建了晋中战役纪念馆。晋中战役纪念馆的建成,为祁县增添了一处红色教育基地。晋中战役纪念馆开馆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瞻仰。祁县老促会、团县委、关工委把纪念馆正式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多次组织人员在纪念馆进行入党、入团宣誓,以及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2017年,该馆被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第二批党史教育基地。
晋中战役纪念馆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为正厅,正厅院中心为徐向前元帅塑像,两侧为厢房,仿清古建筑,占地面积217平方米,正厅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前檐出廊两侧厢房各三间,全为双坡硬山顶,展品为历史图片、战争书籍、战士用品,以及充分反映晋中战役的史料。
晋中战役在祁县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1948年6月,解放军发动了晋中战役。参战部队由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8纵、13纵,吕梁军区、太岳军区及北岳、太行军区部队共6万余人。6月18日,参战部队进入攻击位置。徐向前率兵团指挥机关进入祁县,进驻下八洞、神堂头村及附近村庄。当时,祁县境内有阎军正规部队1个正规师,以及武装自卫队等地方武装盘踞在县城、元台沟、张名、子洪等村的22个据点。6月19日4时30分,13纵队39旅117团向元台沟据点发起进攻。双方激战近12个小时,当日16时战斗结束。守敌除团长齐希明率领部分人逃窜外,其余被歼。6月20日,13纵39旅掉头北上,包围张名村据点守敌阎军37师一团1个整营及62军、66师各一部。战斗打响后,敌司令员赵承绶派71师师长韩春生率一一七团增援。敌兵力增至3个团,并派来飞机助战,战斗异常激烈。解放军13纵37旅攻克蒲桑村据点后于6月22日投入战斗。激战持续数小时,下午战斗结束,歼敌1000余人,击落敌机1架,缴获枪支弹药若干。
7月1日,13纵39旅一一七团对白寺岭据点发起攻击。白寺岭位于子洪镇南侧,三面临沟,一面背山,是晋东南进入晋中的“咽喉”艰 ,直接控制着白晋路,地形复杂险要。敌人在岭上构筑有钢筋、水泥的永久性防御工事,挖了六七米深的外壕,敷设地雷等,阵地之间构成交叉火力网,是阎军在晋中南部山口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号称攻打不破的“金刚岭”,由暂编37师一团一营营长胡嗣元部300余众驻守。清晨5点,攻坚指挥部发出攻击令,解放军采用步炮协同、单兵爆破、小组突击等战术,30门大炮一起开火,摧毁了岭上的碉堡。突击队冒着炮火浓烟冲上敌阵地,11时许战斗结束。守敌300余众,除营长胡嗣元带10余人逃回县城外,其余全部被俘。
7月4日,华北野战军第8纵23旅、24旅包围祁县城,7月5日下午扫清了外围敌人。23旅攻占了下申、三合、会善、东关等村,24旅全歼城赵、南谷丰、北谷丰、玉皇阁、北关、西关等据点守敌,同时逼近祁县城下。城内守敌为阎军37师下属三团、四团及一团残部,还有县保警大队及民卫团等地方武装,共计4000余人。7月7日18时,总攻开始。攻城解放军23旅、24旅集中八二口径以上迫击炮52门,分别由城东、城西轰击敌城头各火力点,并压制城内敌炮兵阵地。两个旅各自的山炮营同时在城西北、城东南轰击城墙,23旅山炮营隐蔽到东关民房内,据城墙不到200米近距离射击,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炮轰半小时后,东城墙被轰开豁口。突击队直插突破口,登上城头用手榴弹、刺刀与敌拼杀。与此同时,24旅在火力掩护下,架起云梯,迅速攻上城墙,入城后与敌展开巷战。这时守城阎军已成惊弓之鸟、瓮中之鳖,到处躲藏。4个小时后,两个旅在城内南北大街胜利会师。当日22时许战斗结束。除毙伤者外,俘获37师师长雷仰汤、副师长赵珩、祁县县长王逢吉等近4000人。缴获山炮2门,轻、重机枪120余挺,步枪2000多支以及大量弹药和军用物资。
祁县北岗头烈士陵园
祁县古县镇北岗头烈士陵园始建于2012年。2013年开始,祁县县委、县政府开始着手建设祁县北岗头烈士陵园。同年,古县镇35名有名烈士、东观镇张北社区苏扬烈士、古县镇新寨村13名无名烈士、来远镇中庄村10名无名烈士,迁入北岗头烈士陵园集中安葬。
依山而建,占地面积6993平方米,当地先后投资68.8万元,对烈士墓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修建了无名烈士墓,对原有无名烈士和异地迁入的无名烈士进行合葬,合葬墓前立有卧式纪念碑,外表全部用大理石瓷砖装饰;有名烈士单独安葬并立碑,镌刻有烈士姓名;陵园高处竖立了高大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陵园内广场和道路地面硬化,在陵园周边栽种了松柏和其他植物,工程于2015年8月竣工。至今,陵园内共计安葬有名烈士39名,无名烈士286名。有名烈士中牺牲于抗日战争的有闫庆珍、田治贵、郭柱恭、贾升旺(本村陈连生、程克新、崔玉新有名暂无碑)7人;牺牲于解放战争的有赵玉祥、白治云、卢占彪、赵培树、刘世信、王庭茂、吕双全、王政、王马祥、陈定国、曹茂青、闫国相、范柳、王晋山、韩兆银、陈达华、范怡山、赵相玺、柴继先、李鸿旺、赵钧、刘立信、韩丕秘、赵风瑞、董邦杰、闫继纲、薛之炳、陈瑞祥、吕乐善、赵川福、田铁儿等31人;牺牲于天津港事故中的苏扬。
在1948年晋中战役中,北岗头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的前方救护医院驻地,主要负责救护在张名村战斗中负伤的指战员。张名村战斗是解放祁县打得最激烈的战斗之一。祁县北岗头烈士陵园内原先安葬着的革命烈士全部是晋中战役张名攻坚战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
1948年6月,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在徐向前的率领下组织晋中战役。6月19日晚,13纵39旅在攻克阎锡山军队元台沟据点后,连夜包围了张名村据点。6月20日早饭时分战斗打响,一一七团奉命担任主攻任务,阎军凭借有利地势和精良武器装备拼命抵抗,战斗十分激烈。6月21日晚,37旅接替39旅继续围攻,一O九团担任主攻任务。6月22日晚,战斗结束,共歼敌1000余人,击落敌机一架。在张名村攻坚战中,39旅一O九团副团长王金生等73名烈士一同安葬于此。
据当时北岗头村妇女主任和村民柳改芳、陈思忠、陈贵生回忆描述:“1948年农历五月十二晚,许多解放军来到村里,他们全部睡在大街上,有的靠墙、有的背靠背,没有打扰村民。老百姓知道后,由农会主席王自成安排大家立刻烧水接待解放军,让解放军到家里休息,可没有一个去百姓家里。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和艰苦,牺牲了不少同志,还有很多解放军受伤。当时设在村里的前方临时救护医院(位于陈良和李树田家),把伤员和牺牲的解放军抬到村中,伤员经包扎后转送到后方医院。后方医院在大庄村,牺牲的同志就留在了北岗头村北街的空地上。战斗结束后,将牺牲的同志埋在了西坡上。”
中共祁县县委、祁县人民政府修建北岗头烈士陵园,以示纪念:岁月如斯流逝,英烈忠魂长存!
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亭
位于祁县昭馀广场,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英雄烈士纪念场所。
为纪念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58年8月,祁县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修建了祁县革命烈士陵园。1961年,祁县革命烈士陵园扩建,修建了烈士纪念碑。1963年6月,烈士纪念碑在陵园中心修建完成。纪念碑塔基为两层六角形,砖石结构,高4米,碑体为青石五面体。碑的正面刻有当时山西省副省长郑林题写的“永垂不朽,浩气长存”8个烫金大字。其右为中共祁县县委、祁县人民委员会撰写的碑文,左为邓国栋、弓晋祥、岳中泽、畅泉、马铭德、郭会文、武克鲁、王金生8位烈士英名,其余是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牺牲的英名录。
2004年,祁县县委、县政府对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了改建、重修。在原纪念碑的基础上,又加盖了碑亭,对烈士纪念碑加以保护。新建的碑亭为重檐六角形,内外两层共12根明柱支撑亭台框架顶,碑亭高10.8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亭台挑檐飞角,朱漆彩绘,台顶为琉璃瓦,亭台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杆上有精美的花卉等石雕图案。重建后的祁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亭庄重肃穆,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深敬重和永远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