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榆社革命遗址追忆峥嵘岁月
![]() |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红色革命陈列厅内景 |
![]() |
陈列厅内一角 |
![]() |
八路军总部韩庄修械所旧址 |
![]() |
圪坨村惨案遗址公园 |
榆社是太行革命老区,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洒在了这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承载了永不磨灭的记忆。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珍贵红色遗存,来追忆那段永不磨灭的历史。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红色革命陈列厅
2015年9月3日,榆社县化石博物馆改造提升的红色记忆——革命陈列厅正式对外开放。该陈列厅面积381.9平方米,展线136米,共展出实物150件、图片160幅,全面反映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榆社县挥师杀敌和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红色革命陈列厅的建成,对弘扬优良革命传统,激发全县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该馆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同年6月被我市授予“晋中市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陈列厅运用蜡像技术、场景模拟、电子翻书、幻影成像等现代技术手段,分6大板块展示了在榆社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榆社军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
1921年,中国革命的火种在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点燃。早在1925年,榆社县潭村人时青(王世益)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榆社最早的共产党员,从事山西工人运动。马定夫、任悟僧、任爱生、姚忠祥等一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学校,广泛宣传马列主义,发动贫民反帝反封建。1932年,中共党员任悟僧回榆社创建流通读书社、中国社会科学家榆社分盟、英雄会等革命团体组织,开展反封建斗争,1935年创建中共榆社县临时委员会及中共和平村联支。同年12月,中共榆社县委员会正式成立,从此,榆社拉开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武装斗争、抗击日寇、无私支前的序幕。1936年2月,榆社县工作委员会成立,选举任悟僧为工委书记,同时组建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榆社县委员会和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1937年11月,中国共产党榆社县委员会正式建立。当时,榆社县已有党员1986名,城关村女青年李兰凤成为第一名女党员。1939年7月,中共榆社县委第一次党代会在郭家庄召开;1941年2月,第二次党代会在小杜余沟召开,会议分析了当时的抗日形势,部署了抗战与生产相结合,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八六旅进驻榆社县板坡村和西马村,榆社人民在中共榆社县委和榆社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浴血奋战,收复县城、北村战斗、双峰战斗、吴家庄战斗都是在榆社打响的重大战役。王海林、李雨化、董占魁等一批杀敌英雄就是榆社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到1938年,全县共有民兵8400余人,配合八路军参战2300次,参战人数1.85万人(次),攻克碉堡4个,打死日军1680人,缴获武器4800余件,破坏敌占区铁路450余公里,切断敌人电话线1.65万余公斤。
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日本侵略者集中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空袭县城、西马惨案、青峪惨案、王家沟惨案、圪坨惨案等就发生在榆社。
1940年11月1日,盘踞在榆社县城的伪军、汉奸集结大批人马“扫荡”王家沟。抗战期间,八路军兵工厂、野战医院就设在王家沟。日军进入王家沟村烧杀抢掠,屠杀王家沟63名群众和144名八路军伤病员。从1938年至1943年,日军在榆社制造的惨案达190次,残害人数2195人,致残2696人,烧毁房屋44185间,抢走牲畜86478头,粮食250多万公斤。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榆社县先后有6000余名青年报名参军,将近4万民兵、民工支前参战,1200余名干部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工作,1170余人为国捐躯,1900余人光荣负伤。这对于当时只有6万多人的小县来说,可谓太行山上全民皆兵、浊漳河畔人人参战。榆社县共调出军粮2000余万公斤,妇女做军鞋20余万双,游击队配合主力作战2800余次,涌现出500余名功臣模范,被誉为“出兵、出粮、出钱、出干部”的模范县。八路军第七旅七十一团团长曹更修、八路军三十团政委马定夫、抗日英雄张寿砚、杀敌英雄王海林、太行劳动模范郝二蛮等,他们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庄八路军总部 兵工纪念馆
韩庄八路军总部兵工纪念馆位于榆社县讲堂乡韩庄村,在抗战时期曾是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所在地,是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前身,现在还留有当年的部分遗址。馆内以大量实物和图片展现了抗战时期我国兵工产业艰难起步的历程。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的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兵工厂。这里地处榆社、辽县(今左权县)交界处,是当时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它创建于1938年9月,由八路军总部军事工业科,将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徐海东部)修械所、一二九师补充团(亦称华山游击支队)修械所及一二九师晋豫支队(亦称唐支队,司令员唐天际)修械所集中成立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对外称八路军总部流动工作团。所长由徐长勋兼任,政委是张广才,副所长李作锦、白玉山。徐长勋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最早的领导人之一,为开创军事工业跑遍了晋冀鲁豫边区,集中了各方面的人才,收集了大量动力机器设备和器材,对组建枪炮弹药、武器装备等生产基地、发展根据地军事工业和支援革命战争起了重要作用。八路军兵工厂的诞生,标志着太行人民军工的发端。
1939年4月,程明升接替徐长勋担任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所长。程明升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机电系,1939年7月至1941年3月任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厂长)。截至1939年5月下旬,韩庄修械所共有职工400余人,生产车间主要有机工工部、钳工一部、钳工二部、锻工工部和木工工部。机工和钳工工房就坐落于村里的老爷庙内,仅有4英尺元车2台、6英尺元车1台、龙门刨1台、手摇钻床2台、牛头刨2台、手摇砂轮机1台及其他设备共计10余台。初期,修械所没有动力,设备的运转是用人工摇轮的方法进行的。这种方法效率低、劳动强度非常大。后来,在八路军总部的帮助下,从山西晋城弄到3节卧式锅炉1台和50马力的蒸汽机1台,解决了生产动力的问题。
修械所除完成正常的枪支、手榴弹和砍刀维修任务外,为给部队提供更多武器,开始集中主要技术力量生产地雷、手榴弹和口径7.9毫米的步枪。工人们采用半手工、半机械的办法,利用机器钻枪筒、拉来复线、铰孔,还要凭借手中的锤子、锉刀、錾子等土造工具,把道轨钢打制成的枪筒、接套、枪栓等零件毛坯用手工锉外形、剔枪槽、钻枪孔,可以月产步枪60余支。
1939年5月,彭德怀、刘伯承相继到修械所视察,鼓励职工发挥创造精神,加紧造枪。
1939年6月,为加强敌后军事工业建设的领导力量,八路军总部第6科扩大改组为军工部,对外称武昌部,刘鹏任部长。1940年5月,总部调刘鼎任军工部部长、刘鹏改任副部长,军工部下设工程、器材、总务等部门,驻地由襄垣县上河村迁至黎城县上赤峪村。
1939年7月,日军侵入榆社,韩庄修械所受到威胁。为了隐藏目标、保存力量,根据总部的命令,韩庄修械所迁至黎城县黄崖洞水窑山进行扩建,建立了军工部一所(黄崖洞兵工厂)。
榆社县烈士陵园
榆社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46年,原址在县城北门外,当时占地4.5亩,主要建筑有六角亭一座、广场,亭内立一呈六角状的石碑,下有底座,上有宝顶,造型比较独特。碑上刻130多位烈士的名录,是榆社县的革命烈士标志性建筑。之后,陵园搬迁至箕城镇板坡村东笔架山,建有大型雕塑、纪念塔、七顶牌楼、六角亭、青石碑等。碑面刻有从抗日战争至1989年之间榆社县籍烈士近1300人,现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晋中市国防教育基地。
榆社县圪坨惨案遗址公园
榆社县圪坨惨案遗址公园建于2019年10月14日,位于云竹湖畔圪坨村西,占地5.75亩。主体建筑包括惨案遇难者纪念广场、纪念墙、纪念碑,以及河峪乡革命烈士(部分)碑亭等。
圪坨惨案遇难者纪念碑分别由取自惨案遇难人数最多的圪坨、岩良、偏良3个村的3块大石垒砌而成,寄托着3个村乡民对遇难先人的深切缅怀,凝结着3个村群众对苦难岁月的刻骨回忆,故该公园也称三块石公园。
1942年10月25日下午,日军大队人马集结于榆社县圪坨村一带,大肆搜寻藏在沟凹里的逃难群众,烧、杀无辜百姓120余人,制造了震惊太行区的圪坨村惨案,犯下了滔天罪行。为了纪念这次惨案历史,榆社县政府在惨案遗址之一——寨沟口遗址,建设了圪坨村惨案遗址公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年轻一代永远铭记榆社人民的抗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