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沟抗战村账》见证百年沧桑
本报讯(记者 路丽华)7月7日上午,《从抗战到南下——百年赵方向揭秘展》线下展在晋中市图书馆四层揭幕。“抗战老兵”“南下干部”赵方向的长子、太原师范学院教授赵平、左权县姚家沟村赵姓本家赵建华和晋中市图书馆全体党员、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加了活动。展览上,老证明、老照片,特别是《姚家沟抗战村账》,把观展者带回了血与火的抗战岁月。简短的揭幕仪式上,赵平不仅和大家一起回顾了父亲的百年人生,而且把所有展品捐赠给晋中市图书馆,馆方向赵平颁发了捐赠证书。本次展览由晋中市图书馆主办、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协办。据悉,本次展览线下展的展期为一个月。
展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无声的证明》,主要物件有1953年10月福建省泰宁县人民政府颁发给赵方向夫人巨锁莲的《识字证书》、1966年5月1日泰宁县龙湖人民公社颁发给赵方向的《代表当选证书》、赵方向写于1969年1月19日的《文革检查》、1972年12月21日福建省组织部门给赵方向的《退休干部介绍信》等近20件。第二部分为《姚家沟抗战村账》,是本次展出的重点,包括1941年赵方向记下的《本村收支账》、1942年赵方向记下的《动员新战士及群众斗争清算编村伪干部一切开支账》、1943年赵方向记下的《春耕贷款及本村救济账》、1943年赵方向记下的两本《动员新战士清单》,最后一本是1944年赵方向记下的《民国三十年四月至三十三年十月底一切花费账》。第三部分《泛黄的相册》展出的40张老照片,分岁月留痕、革命征程、温爱暖心三部分,从个人、事业、家庭3个角度,以图片形式勾勒了赵方向曲折而丰富的一生。
《姚家沟抗战村账》是谁记下的呢?是抗日干部、南下革命干部赵方向。赵方向,1921年1月10日出生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西乡姚家沟村。他的父亲赵德元是木匠,1945年去和顺送废铁换炸弹受伤去世。赵方向8岁起在村里上了冬学,1937年11月参加辽县抗日自卫队,1939年9月由刘元龙介绍入党。从当年10月起,赵方向历任姚家沟村抗日自卫队队长、村财粮干事、村副、青救会主席等。在村里当民兵排长时,查岗与日军相遇,他开枪报警,保护了全村人的生命安全。而《姚家沟抗战村账》就是他担任村财粮干事时的账目,清清楚楚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文字、数字财富。1944年,赵方向从村里调到区上工作,结束村务管理之前,将3年账目进行了一次汇总。这样,《姚家沟抗战村账》原件是6个薄薄的条状麻纸本,共计56页。
1949年,解放区组织干部南下,赵方向主动向县委申请,要求报名。他和县里38名干部加入“长江支队”,赴福建省的南平地区工作,后任泰宁县供销社主任、县农业局局长。1973年带着全家返回太行山左权县川口村落户,支持家乡建设。1996年12月3日在左权县川口家中病逝。
作家刘红庆为该展览撰写的序言中说:“由几页破旧麻纸写就的《姚家沟抗战村账》到了我手里的时候,我并未看出其特别处。但一页页翻来,觉得它和我们致力于太行乡村历史故事钩沉是有关联的。在1941到1944的四年间,一个偏远乡村的财务收支与全民抗战的火热故事,在这里融为一体。‘公粮、拥军款、民兵买子弹、修步枪工资、动员战士、战士盘费、站岗棉衣、买枪小米、欢送新战士大会、二次新战士动员、送战士被子、民兵买石雷炸药小米、欢送武工队、买枪油’……这些今天几乎无法刷频的词、词组,告诉我们:《姚家沟抗战村账》记录着一个过去年代的事情、深入人心的‘赶走敌寇保家卫国’的思想,让80年前的薄薄的麻纸承载了全民抗战的厚度,我们应该珍惜。”
赵平在活动中和嘉宾、观众分享他父亲留下的这笔财富。他说:“父亲是太行山里的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抗日战士,一个普通的南下干部。他动员的兵员,参军入伍,抗战救国,没有一个活下来的,都战死了,不知所踪了。他们都是普通的太行山里人,他们普通的人生轨迹,引领我们走到今天,他们就是中国共产党‘能’的一个小小的诠释。多想穿越时空,告诉先人,告诉先烈,百年前你们梦想的那个新中国有多美!‘这盛世,正如你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