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3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15版:悦读人生
2021年7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耕文明的深情守望

读孔令贤散文新作《守望树》

孔令贤,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散文集5部,长篇报告文学2部等。作品曾获赵树理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作者简介

卜永胜,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著作主要有长篇小说《红烛秋影》《卜永胜小说选集》等。

□卜永胜

最近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孔令贤散文新作《守望树》,延续作家一贯的创作风格,着眼于正在迅速变化着的乡村,集中描摹渐行渐远的农耕生活,值得一读。

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农耕社会在中国延续几千年,它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位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其哲学理念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翻看《守望树》,随处可见由农耕文化折射出的现代文明的端倪。比如,清代南思贤的《重修大庙碑记》记述,该村“人民不过数十家,地亩不足数十顷……而村人守望相助,疾病扶持,有古人风焉……”不正是中华文明所倡导的“和谐友善”之风吗?《静阳村义和分水记》所记古静阳村竖立地平石,作为解决街两边人家因流水造成的矛盾纠纷,平息争端的折中方案,写入“君子协定”,表达的正是中华文明所倡导的“公平正义”理念。如此等等。

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古老乡村文化,是否与迅速推进的农村现代化城镇化潮流相悖?不,不是的。诚然,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农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经历着的深刻变革,是当今农村变奏曲的主旋律。越往深里阅读,在或严肃正色或诙谐幽默的语言背后,越可以感受到《守望树》对农村现代文明有着多么殷切的期盼和热烈的憧憬!只是作者基于对农村、农民的长期观察,对农耕和城市两种文明的认知,强烈感受到农村这场历史性变革潮流,是传统的农业、农村一次质的飞跃,迅猛剧烈,复杂深刻。有着深厚基础的农耕文明同现代文明发生碰撞将不可避免,且撕心裂肺,异常痛苦。作者不止一处感叹:“蒙垢着数千年风尘雨雪的农耕生活即将走进历史的教科书中,不见了白云绿树在溪流中嬉戏,远去了鸟雀喧哗和萤火虫的灯盏,仿佛一夜间乾坤倒转,识不得我熟悉的家园。然而,人类的历史诀别能够像切西瓜似的一刀两断吗?有着农耕文明深厚血缘的当代人如何向传统告别,开辟新的生活?”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作者在现代化高科技的生活氛围里探赜索隐,不厌其烦地描摹热炕头、采桑养蚕、打酸枣、踩蹽石、沤麻、榨油、扶犁、捏籽、山村娶媳妇、地平石、地契、碑碣;深入发掘这些乡音、乡情、乡风、乡俗背后的悠远故事,深入探究其中可以继承的文化基因,意旨十分明确。

更重要的是,作者怀着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敬畏和对城市文明的向往,竭力探索两种文明的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使优秀传统、优良品质在守正创新中得以融合继承,发扬光大。如此看来,作者创作《守望树》的本意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试图通过对农耕文化的发掘、剖析,架设一座文化桥梁,让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破除壁垒,跨越沟壑,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守望树》乡土味极浓。阅读那些从土地里冒出来的文字,我认为,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散文的小说化,运用诸多小说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或群体或个体的农民形象,从中展示源远流长农耕文化的优秀基因。岳父是一个自耕农的典型代表,不仅种庄稼是个把式,过日子也是行家里手。春节时就周密地计划出那块地种什么,需要多少种子、多少肥料,什么时间完成,算计得头头是道,连一年四季饭食的多寡粗细搭配都计划得八米二糠。你听,汉子和婆姨这一节对话——汉子问身边的婆姨:“这样行不?”“嗯。”“舀米挖面,勺不可太满了啊!”“嗯。”“更不敢抛米撒面啊!”“嗯。”……一对自耕农夫妻过日子的精打细算、勤劳节俭,而又饱含着满满辛酸的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而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捕捉的细节尤为生动。奶奶为了省一点油,“嫌灯苗太大,剥下灰白发鬓上的簪子,亲自将灯捻拨回了一截”。两个“剥”‘拨’字,将奶奶节俭过日子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元素在《守望树》里实在是太多了,但作者并没有把散文写成小说,而是坚持写真事、抒真情的散文特质,只是在写人状物中恰如其分地嵌入诸多小说因子,而这些元素(包括细节)又都是真实的(不仅仅是艺术真实),这就使散文中的人物更加形象生动,故事更加亲切可信,抒发的感情也更真实自然。

散文是一种善于表达情感的文体,是作者生命体验的自然袒露,自我意识与宇宙大地、社会人生相撞击产生的火花。作者对农耕生活的精美叙事,真切状物,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毫不吝啬对它们的热爱情感。你看,人们跷蹽石时“风摆杨柳,蜻蜓点水”的姿势多么绝美,而到春秋两季“潺潺流水绕过蹽石哗哗流去,将水中的蓝天、白云、山峦、树木搅得七零八碎,甩在身后”,河边女子在浣衣,孩童的风筝在高天流云间飘飘悠悠,“一幅动静相宜,浓淡适中的农村秋景令我至今难忘”。回忆着小时那些令人难忘的场景,作者浓烈的情怀不能自已:“年少时,曾跟在大人身后,跷过蹽石……蹽石连接了一个家乡赤子与故园的情感,让我的心一辈子都安放在这里,不忍卒离。长大后,独自挑着铺盖,跷过蹽石……蹽石消弭了与外界的距离,眼界放宽了,心境变大了——蹽石,今生安身立命的依托与见证。”作者对蹽石的崇敬与眷恋之情,寄托着对农耕文化的敬畏与向往,从而打开了一个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仰慕、崇敬的内心世界!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是散文创作的一种常用手法。故乡的那棵“守望树”,在实写了它当初的“枝繁叶茂,葱茏鲜活,秀发飘逸”后,作者多处虚写它“见我总是含情脉脉,似曾相识,我望它,它望我,彼此无言。”想想,这里传达着作者对老槐树怎样的感情,产生了怎样的眷恋农耕文化的意境?“在我的眼中,它不是树,而是故乡。”——树的寓意深邃了。“而今,地上的旧物都远去了,它的根仍在泥中。”让人联想到农耕文化虽然渐行渐远,但它的优秀基因仍然扎根在中华大地。

散文的哲理点评,从具体的事物借题发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探索更深层次的东西,是一种悟性与灵感相结合产生的美。《守望树》有一个鲜明特色,即是往往在叙事状物的不经意间突然跳出来一两句“金句”,读后你并不感到突兀,而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针对性很强,因而眼界豁然开朗。秋天打谷场上驴拉石磙碾压谷穗时,驴自然是在一圈一圈地画圆。作者在描述这一现象之后,不经意间就写出了对“圆”的哲理点评:“世事也蹊跷,圆才是柔韧中和的亲兄弟。圆满,圆润,圆场,圆全,简直参透了大自然的禅机。日子是一个圆,从清晨到清晨;季节是一个圆,从春天到春天;人生是一个圆,从诞生到诞生。”如果没有对生活深切的洞悉,能写出如此深刻的哲理吗?

《守望树》是作者的第5本散文集。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祝愿令贤兄艺术之树常青。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