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英烈勇为国殇 前事勿忘励志兴邦
![]() |
缅怀先烈 |
![]() |
铭记历史 |
![]() |
参军报国 |
![]() |
汲取力量 |
8月15日,一个值得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76年前的这一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今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到来之际,不少单位、团体,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走进烈士陵园、博物馆等,追寻抗日先烈的足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铭记
抗日丰碑 永驻心间
抗日战争期间,英雄的晋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强烈的爱国热情投身革命,喋血沙场,同日军展开殊死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从1937年10月日军入侵晋中,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侵华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晋中大地血泪斑斑。侵华日军在晋中制造了上百起惨案,造成伤亡305239人,占当时晋中总人口的23.37%,其中60099人惨遭杀害。
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1937年11月,八路军开赴晋中,晋中大地上掀起参军参战热潮,广大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支前运动轰轰烈烈。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晋中11个县参加抗日武装的人数达到了3万以上。
踊跃参军的同时,晋中各县群众积极投入支前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县纷纷成立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千万民众汇成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挖公路、炸桥梁、端碉堡、割电线、送情报,有力地支援了八路军主力部队的作战。他们边生产、边作战,开展反“扫荡”、反“蚕食”、反“维持”斗争,使日军在晋中陷入一场“不分昼夜、不分地点、旷日持久、如坠云雾”的消耗战之中。(武玲芳)
传承
理论宣讲 启迪后人
“爷爷张鼎三,1917年生,1937年入伍,1938年入党,2005年去世。一生戎马倥偬,60多年的革命生涯,让爷爷引以为豪。”虽然老人已逝,但提及爷爷的过往,张炜仍思绪难平。
在晋中,张鼎三名气很大。这是因为他曾身背大刀,投身抗日决死纵队,跟随刘邓大军驰骋南北,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因为他生前享受副军职待遇,是晋中军分区休干所几个资深职高休干之一;因为他1970年住进休干所后,16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老干部”……更因为他在古稀之年,用一颗不老之心,满腔热忱宣传党的理论,展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新风采。
“40万字的理论讲稿,140场宣讲报告,490余米长的《宣传教育系列挂图》,是爷爷甘为党的理论鼓与呼的真实写照。”张炜介绍,爷爷张鼎三10余年矢志不渝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受教育人数达10万余人。
“爷爷特别留心收集资料,有时在路上看见报纸,他都会捡起来看看有没有能用得上的宣传知识。”张炜说,多年来,张鼎三收集整理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400余册,他编制的《宣传教育系列挂图》就是从这些资料中精选出来的。
当年,在市城区的大街小巷,人们常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位满头银发的古稀老人,常年穿着一身褪色的旧军装,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驮着大卷小卷的宣传挂图,风里来雨里去,匆匆奔波在路上。
“爷爷的宣讲之所以扣人心弦,在群众中产生巨大反响,基于他过硬的知识储备、熟练的宣传技巧和自身的人格魅力,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启迪。”张炜说。(闫晓媛)
党员
珍惜今日 开创未来
“走进市档案馆‘晋中记忆’展厅,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役,让我真切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晋中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书写了一首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谱写了一篇篇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郭卫梅说。
郭卫梅告诉记者,展厅里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晋中记忆”第三部分。她说:“在那里,一面浮雕墙赫然而立,巍然耸立的太行山脉和英勇抗战的太行军民浮雕让我心头为之一震,他们以开天辟地之势担起民族的脊梁,象征着八路军进入太行山区,为晋中乃至全国开辟了新的天地。”
“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石拐会议召开、八路军各部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晋冀鲁豫军区成立……馆内大量的历史图片、文字、实物,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浴血奋战,勇敢顽强,以弱敌强,以寡敌众,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伟大形象。”
“小时候,长辈就告诉我们,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郭卫梅表示,“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将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同时,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断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发扬光大。”
(程浩)
战士
继承遗志 从戎报国
“爸爸,您推荐的《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左权将军在太行》,我读完了。其中,左权将军的‘决心书’,我读了很多遍,他忠于人民、忠于党的高尚品格,他无所畏惧、坚韧不拔的气概,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都让我敬佩不已……”
8月14日,在市城区书林世家小区,冀天诚看着儿子冀彤发来的微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作为一名晋中人,冀天诚是听着左权将军的故事长大的。从儿子冀彤牙牙学语开始,他就给冀彤讲左权将军的英雄事迹、讲左权将军指挥过的战役、讲左权将军血洒十字岭的故事。在小学时的一篇作文中,冀彤这样写:“我长大后一定要当兵,像左权将军一样保家卫国,做一个英雄。”
2020年9月,正在读大二的冀彤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在入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苦练本领、锤炼意志,认真学习《左权将军在太行》《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重温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晋中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历史,重温包括左权将军在内的11位共产党人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身为共产党员以生命和鲜血捍卫理想信念、永远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故事。
“在那场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生死搏斗中,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在于坚持和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锤炼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冀彤告诉记者,他从左权将军和其他革命先驱身上深切感受到了这些伟大的精神。他说:“作为一名武警战士,我将继续以革命先辈为榜样,苦练本领、全面提质,做一名信仰坚定、信念过硬的兵,做一名党和人民放心、政治过硬的兵,做一名能打胜仗、军事过硬的兵。”
(张莉芬)
学生
汲取力量 奋勇向前
“通过参观展览,我明白了,现在的和平是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将永远缅怀他们。”在市博物馆百团大战场景复原图前,安宁小学学生张景睿激动地说。
历史昭示未来,沧桑成就正道。市博物馆《百年风华·晋中荣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展》,展示了晋中共产党人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淬炼中奋进,在攻坚克难中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展览分“热血晋中”“艰苦创业”“改革征程”和“奋进新时代”4个篇章。“在‘热血晋中’版块,抗日战争时期,晋中作为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三大抗日根据地的最前沿和结合部,是领导华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在全国抗战和华北敌后游击战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同学们一起观看展览后,榆次二中学生李俊烨对晋中的抗战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李俊烨说:“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晋中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一页,我为自己是一名晋中人而自豪。”
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展品都饱含着珍贵的历史和情感,令前来参观的学生们热血沸腾,浩然正气深入血脉。
“参观之后,我再次感受到了红色的意义。红色,是充斥于烈士全身的鲜红血液,是弥漫在整个征途中的红色赤诚,是不屈的意志和爱国忠魂。”晋中学院学生王士博心潮澎湃地说:“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无需到战场上浴血奋战,但革命先辈的英勇和无畏,使我坚定信念,今后将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昂首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闫晓媛)
市民
铭记历史 永续精神
“如今,我们幸福安康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8月15日,市民李阳带着孩子走进晋中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位于榆次区庄子乡北赵村的晋中烈士陵园,有纪念馆、纪念广场、烈士墓区、英烈墙等区域。”李阳说,带着孩子到晋中烈士陵园缅怀先烈非常有意义。
“一进入晋中烈士陵园就可以看见纪念广场上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李阳说,纪念碑的正面是庄严的8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是晋中战役题词:晋中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下方为碑铭记。纪念碑四周分布4幅浮雕,分别是晋中人民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景象。
“太震撼了,尤其是晋中烈士陵园内的纪念馆以文字、图片、雕塑、沙盘、模拟场景等形式,展现了晋中人民从大革命时期到抗美援朝时期,英勇奋战的历史场景。”李阳说,一件件遗存的革命历史实物和史料,诉说着晋中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背后的故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会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我们。”李阳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我们的下一代也应时刻警醒自己,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张凯鹏)
记者手记
勿忘历史 吾辈自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意味着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华民族的最终胜利而结束。这一结果,是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钢铁般的意志、无所畏惧的气概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换来的。
“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序幕。14年里,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换来最终的胜利。牺牲的同胞、被毁的家园,时刻警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时刻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因为,那些鲜血和屈辱的历史将照亮我们未来前行的路。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新的时代,我们要做中国的脊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负重托、无愧人民,奋勇前进,共筑中国梦。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