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心思家国 初心如磐石
太岳莽莽,吕梁巍巍,两山夹峙中汾河湍湍流过,切割出一条狭长的河谷,一座名为灵的小城就安卧在这灵山秀水间。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风流蕴藉,却狼烟不绝。绵山之上,文人操守,后世敬仰,忠孝之心赋予了这里最初的名字。雀鼠谷里,旌旗半卷,马策刀环,掀开了以唐代隋的历史篇章。
壁垒高墙,巧匠精工,家风文脉,雕琢于心,家国大义成为生长于斯的人们心口相传的灵魂与风骨。
地名记
灵山秀水
忠国爱家
清明节前两天,灵石人武玉莲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为了第二天的祭祀,她要准备一种特殊的面食。这种灵巧可爱的面食叫作“蛇盘兔”,是灵石人寒食节祭祀必备的物品。寒食节这天,灵石人要祭拜一位先贤。
位于灵石县城东12千米处的马和乡张嵩村东部,矗立着一座宏伟庙宇,庙中祭祀的是被当地人称为“介王爷”的春秋时期晋国贤士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介子推追随公子重耳十九年,辅佐他登上王位。重耳登位后成为鼎鼎大名的晋文公,而介子推却选择隐居绵山。
晋文公为迫使介子推出仕,放起山火。介子推终不肯出,被大火烧死在绵山。因感念这位以死明志的忠臣,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遇难这一天禁火寒食,后演变为寒食节。北宋年间,当朝皇帝有感于介子推的忠君爱国,追封他为洁惠侯,并下旨在绵山上建起了洁惠侯祠。
时光流转,近千年间祭祀介子推的风俗不曾改变。介子推的名字也与这片土地血脉难分。山西大学教授李书吉一直致力于山西地方史志的研究工作。他在做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发现,灵石其地最早建县时称界休。据《介休县志》记载,秦置界休县,因晋文公以绵上旌介子故名,隶太原郡。据史籍记载,汾水流经界休故城。李书吉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古籍、碑刻,推测界休故城就是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而旌介二字与介子推有着直接联系。
在灵石县,除旌介村外,以介子推命名的地名还有很多,静升村、集广村等众多村落的名称也都由此演化而来。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文帝北巡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据传在北巡期间,汾河畔挖出了瑞石,上书“大道永吉”。隋文帝认为这是难得的祥瑞,象征江山永固,遂置县名灵石。灵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从界休到灵石,千百年来,这块土地的名称随着不同时代人们的追求而不断变化着。不变的是,先人赋予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忠国爱家、崇孝守悌的品格。
灵石县面积1206平方千米,人口约27.2万。生活在灵山秀水间的人们,依旧灵心思家国,初心如磐石。
历史记
战略津喉
兵燹不息
东依太岳,西靠吕梁,位于狭长谷地中的灵石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也是历代王朝所争夺的战略要地。据史籍记载,从西周至清初的2000多年间,20多次大规模战役在此打响,战争也为灵石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明清期间,由于灵石地区战事频仍,匪患横行,居民为求自保,修建起许多防御性极强的建筑。
位于灵石县城北部16千米的冷泉村就是其中之一。灵石县民居研究学者郑建华一直致力于灵石古民居的研究工作,冷泉村是他经常考察的地方。
“山下是汾河水,村子就建在高大的山体上。”郑建华说,正是利用了河道的险和山体的陡,使冷泉村形成了天然防御体系。村内街巷均以“丁”字相交,使主街与辅巷的位置得以隐蔽,以此加强古村的防御性。在进一步的考察中,郑建华发现冷泉村下藏有一个名关——冷泉关。古村古关互成掎角之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以冷泉关为北口,灵石县西约25千米的阴地关为南口,此段峡谷地势高拔、两峰斗绝,古人形容这里狭小逼仄,只有鼠雀才能穿过,因此得名雀鼠谷。隋末,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揭竿而起。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由晋阳起兵挥师南下,雀鼠谷成为唐军进军关中的必经之路。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系主任贾发义表示:“雀鼠谷是一个典型的两山夹峙的峡谷,北端是晋中盆地,南端是临汾盆地,过了临汾盆地可以说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雀鼠谷是沟通晋中和晋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战略津喉。”在李渊到达雀鼠谷时,被隋骁将虎牙郎将宋老生横刀立马、拦住去路,两军相持不下,李世民用计大败宋老生,唐军突破雀鼠谷,直取长安。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世纪30年代,南同蒲铁路修建,由于铁路贯穿整个关城,冷泉关主体建筑不复存在。为了保护冷泉村的古村风貌,郑建华决定复原冷泉关的示意图。
经过大量走访和实地考察,冷泉关曾经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雄关如铁,古寨如石,他们共同守卫着灵石这一方家国故土。
峥嵘太岳,崔嵬吕梁,犹如两条臂膀将灵石揽入怀中。灵石,燕冀之御、秦蜀之径,千年来,这片土地上曾经刀兵四起,兵燹不息,既见证了李唐的高楼渐起,也见证了隋朝的曲终人散。它化山为笔,以水为墨,书写着历史的宏大诗篇。
古建记
建筑群落的
文化与气节
两山夹峙中的灵石不仅是战略要地,也是重要商道节点。明清两朝,凭借便利的交通,灵石人以信取利,成就了大批富商巨贾,也留下了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庭院。位于灵石县静升村的大片建筑群落被称作王家大院。明清两朝的300余年间,王氏家族修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宅邸,最终形成“一街九沟八堡十八巷”的建筑格局,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
王氏后人王儒杰一直致力于王家大院的文化研究工作,他在大量走访后发现,王家大院建筑规模之所以宏大,是因为它不同于其他晋商大院一家一户的建筑规划,而是聚族而居的建筑群落。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昕表示:“因为灵石之地战乱比较频繁,当地居民为了自保,就采用了聚族而居这种形式,然后通过宗族力量组织防御,比较典型的恒贞堡,30多户人家聚族而居,总面积自然要比一般的民居面积要大很多。”
从空中俯瞰,恒贞堡整体依山而建,地势由南向北渐势抬高,堡墙东西宽139米,南北长180米,用青砖砌筑,呈十分规整的矩形,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在呈现出独特地域风格的同时,中国传统礼制也体现在王家大院的布局之中。王家大院众多院落均采取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正房首层居住长辈,二层供奉祖先,晚辈居住于两侧厢房,生活区域有着明确的等级体制划分,尊卑有序。
在王儒杰看来,王家大院在历史、建筑、文学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中,精美的“三雕”艺术就是他追溯家族历史、挖掘传统文化的研究材料。他认为,王家建筑主要突出砖雕、木雕、石雕,这“三雕”艺术不仅是装饰之用,更显示了王家的文气。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叛乱。王氏十四代孙王谦受、王谦和在平叛期间为清廷筹备军马、粮草,支持国家平定叛乱,获得康熙皇帝封赏。后世族人以此为榜样,崇文重教,以求读书报国。据王家族谱记载,王氏家族十五代孙王梦鹏开设四座义学,除培养本姓子弟外,外姓人也可免费入学。从此,王氏族人恪守以信取利、读书报国的家风,世代相承。
在王氏以商兴学的家族院落里,书卷和竹子等大量代表着文化与气节的形象被大量运用到“三雕”之中。张昕表示,“三雕”在灵石王家大院是比较常见的,其中雅俗共赏的题材,比如松竹梅兰、琴棋书画这一类主题内容,正是通过潜移默化作用,对子孙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中,王氏家族在200多年间,通过科甲及恩贡、荫生等步入仕途者多达36人,成为灵石的名门望族。
庞大的建筑格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王家大院脱颖而出。2006年,王家大院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功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青砖黛瓦间,王家大院早已物是人非。而留在建筑中的历史与墨卷书香,依旧清晰可辨,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座恢宏细致的建筑群落,更是一个家族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家风记
心怀家国
兼济天下
在法国巴黎的居里博物馆,珍藏着一张特殊的照片。照片中,第一次拍摄到了铀核四分裂径迹,它的拍摄者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何泽慧的故乡,就在灵石县两渡镇。
1946年,何泽慧与钱三强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这深化了人们对于裂变现象的认识,至今仍然是裂变物理领域关注度很高的研究对象。
何泽慧院士纪念馆坐落在灵石县两渡镇曙光小学。每当空闲,山西省文史研究馆学者苏华就会在这里给孩子们讲述何泽慧的故事。何泽慧出生于灵石县两渡镇的一个名门望族。
1936年,他前往德国学习实验弹道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开拓了我国中子物理、核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同时为核武器的研制提供了关键数据,是我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之一。苏华从事何氏家族的研究已经十余年时间,他发现,灵石何氏家族在清朝先后走出了进士15人、举人29人,山西地区一度流传着“无何不开科”的说法。
在灵石县两渡镇何氏家族中,十五世孙何澄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是何泽慧的父亲,也是山西自费留学日本的第一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列强环伺中举步维艰。1902年,何澄为寻求救国之道,前往日本留学。期间,他与其他留日学生共同撰写了《山西留日学生呼吁乡人出洋游学公启》,呼吁出洋留学,自强图存。“不急求学以自存,将永无求学之日,即永无自存之时,而尚暇为一身私计,以误全省生命存亡大事耶?”在日留学期间,何澄在黄兴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后因不齿北洋政府的行径,退出军界。
何澄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他要求子女在严守家训的同时,投入到救国图存的时代洪流中。在1944年寄给次子和五子的诗中,他这样写道:“克己追贤圣,交游慎虎狼。对人涵养贵,随俗合流防。……从容医乱国,坚决救亡羊。躐等行安速,澄怀理自昌。”在何澄的教育下,何泽慧一直秉持着科学报国的理想,在德国留学时,她写给大姐何怡贞的一封书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她的报国热情。“我学的弹道学,也许兵工署就要来电报请我回去服务,不是中国兵发炮发不准,放枪放不准吗?其实只要我一算,一定百发百中。”在家风影响下,除何泽慧外,何澄的众多子女也成为了各领域的顶尖学者。何怡贞物理学家,何泽明金属学教授,何泽涌组织胚胎学家,何泽瑛植物学教授。
如今,何泽慧院士纪念馆所在的曙光小学,正是昔年何氏祠堂的所在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从爱国忠君的介子推到读书报国的何氏家族,心怀家国、兼济天下的精神品格已经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得到延续。
保护记
守护流传千年
的文化源泉
灿烂的古代文明,为灵石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灵石县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寺庙、古民居等共计530处。
位于静升镇苏溪村的资寿寺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古朴的寺院,见证了一段海峡两岸共同守护国宝的历史故事。资寿寺始建于唐朝,至今保留着大量元明时期的艺术珍品。位于三大士殿内的十八罗汉明代彩塑是其中的代表。十八罗汉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写实风格的彩塑罗汉,衣纹线条流畅飘逸,动静之间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灵石县雕塑师郭成保带领学生又一次来到资寿寺,他希望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十八罗汉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些年轻人并不知道,他们眼前的十八罗汉,与郭成保有一段特殊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一批精美彩塑出现在海外市场,引起无数中华儿女的关注。收藏家陈永泰经过比对发现,“这是山西灵石资寿寺十八罗汉被盗取的头部塑像”。1999年3月30日,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下,18尊罗汉彩塑头像回到故乡灵石,这为研究明代彩塑提供了鲜活样本。
郭成保介绍,18尊罗汉像被盗,破坏的不仅仅是脑袋,对肩膀、后背等身体其他部位也造成了极大破坏。1999年,郭成保和他的团队承担起了修复十八罗汉的重任。与修复其他泥塑不同,为了能够让佛像在千百年后风姿依旧,佛像彩塑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泥塑的稳定性。制作与原塑像胎质相同,性质稳定的陶土成为最大的困难。
“泥塑表层的泥含棉花是多少,含植物是多少,含沙量是多少,这都需要弄清比例。”在郭成保看来,只有把这些比例算出来才能按照原来配方进行配料。为了调出合适的陶土,郭成保将十八罗汉不能复原的少许胎身用水浸泡,逐步抽取陶泥、河沙、棉花等原料,计算每一种原料的所占比例,终于还原出明代陶土的配方。经过架骨、塑形、风干、上色等整整108道工序,历时四个多月,资寿寺十八罗汉又恢复了往日的光彩。
2001年6月25日,资寿寺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近年来,灵石县加大文物保护力度。2019年,灵石县政府专门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对冷泉村、厦门村、王家大院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修缮、供热、供气等措施,确保众多文物及时得到最妥善的保护。千年灵石,文物古迹灿若星辰。数十年间,从彩塑头像遗失海外,到罗汉涅槃重生;从饱经风雨洗礼的历史古村,到再次焕发生机的文化名村,灵石人深知,保护国宝的同时,也是守护着流传千年的文化源泉。
当代记
文化和旅游 碰撞出灿烂火花
2018年9月21日,第四届灵石国际版画双年展开幕,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国际版画交流项目的一部分,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242件作品参展。这样的国际性版画展在灵石已经连续举办了4届。
灵石县第五小学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康剑飞正在教授孩子版画创作。这不仅仅是一堂普通的美术课,而是灵石特色版画美术教育的呈现。
灵石版画创作的传统来自中国新兴版画奠基者之一的力群。“力群先生是中国新兴版画非常有代表性的艺术家,1940年左右,他在延安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是把西方一些造型的原理和东方的一些审美结合了起来。”康剑飞表示,力群先生对于中国新兴版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众多爱国青年开始用版画的形式宣传革命思想。灵石人力群就是在这个时期拿起刻刀,他以刀为笔,用粗犷豪放的刀法简洁明快地表现当时动荡的社会生活。他创作的《采叶》《鲁迅像》成为传统木刻版画转变为创作型版画的代表作品。
如今,版画特色美术教育在灵石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展开。版画创作的传统激发了灵石人与外界沟通的愿望。2012年,灵石县政府邀请康剑飞共同策划举办了灵石国际版画双年展这一国际性版画展览。截至2019年,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版画艺术家先后展出500多件美术作品。灵石版画双年展也成为中国北方延续性较强的版画展览活动之一,灵石成为唯一一个以县级单位连续举办4届国际性版画双年展的地区。
在灵石国际版画双年展举办的同时,包括力群美术馆在内的众多文学艺术展馆在王家大院落地生根。在相关部门的规划下,以王家大院为核心的“一核两馆三元园四片区”的旅游产业布局逐步成形,文化和旅游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顾问张佰仟是最早参与王家大院修复的工作人员之一。每当遇到前来参观的游客,他都会给游客讲述王家大院蜕变的故事。
2019年7月,王家大院开始了新一轮的修复工作。“王家大院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现在开发出来的只有4.5万平方米,不足五分之一。”张佰仟表示,现在还有大量工作需要继续进行,需要继续保护下去。2019年,灵石县政府组织资金,对静升文庙、王家大院角楼等众多古建进行集中修复,历经岁月风霜的明清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近年来,灵石县以王家大院为基础,致力于晋商古镇特色小镇的创建。三雕技艺、拓印、布艺刺绣等民俗技艺都拥有了自己的展示平台。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传统工艺品,还可以参与到技艺的学习中。晋商特色民居和非遗技艺的联合,使静升镇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明清之际,古道上川流不息的舟车商旅,勾勒出王家大院的画栋飞甍。时至今日,文化振兴的发展之路上,碎瓦颓垣复成玉宇琼楼,刀笔心墨,版画在这片土地上绘制出一幅文化发展的崭新蓝图,灵石用行动书写着爱国爱家的新篇章。
后记
历经千年,这片土地风骨不改。一座座高墙古堡,见证着曾经的甲兵刀戈和当下的文化振兴。文风操守与铁马金戈共同熔铸了灵石的历史与灵魂,也描绘着灵石的现在与未来。
三晋贤士开学风文脉,担家国兴亡;晋中明珠行文化振兴,复华夏荣光。灵石,一座文化之城,虽历千年,气韵不改。
(本文由史俊杰根据央视网《中国影像方志》山西灵石篇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