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6日 星期版面导航首页|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上一版  下一版第07版:人文读本
标题导航
2023年4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形随意达 形意拳

外在之形与内在之意合而为一,是为“形意拳”。

从初始时少数几人习练用以保家护院,到习者散布海内外,经过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与弘扬,形意拳从一门拳法演变为一个拳种,其影响力从一城一邑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如今,形意拳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世界规模的拳术流派,泽及后世,辐射四方。

在形意拳发源地、全国“武术之乡”太谷区,研习形意拳者众多且代代相传。在国家大力保护弘扬历史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继2007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形意拳于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进入新时代,这一传承百余年,受益者众、影响力广的拳种,开始得到更广泛的重视与更有力的保护和传承。

拳起金太谷

清代晚期,中国国力孱弱,备受外国欺凌。其时,武术界人士奋起反抗,涌现出不少像霍元甲一样的爱国英雄。

光绪十四年(1888年),日本人板山太郎在天津设擂比试,挑战中国武术界。习武之人跃跃欲试,结果不断有人被抬下来。此事在当时的天津武术界炸开了锅,武林人士纷纷讨论如何打败日本人,以壮我国威。

一天,正当日本人在擂台上叫嚣时,一位手拄拐杖的中国老人慢慢走上擂台。日本人见他年纪这么大还上台挑战,觉得可笑。一再确认后,双方当场签定生死文书。最终,在板山太郎与老人比试中,老人手挥拐杖一招制胜。

事后,板山太郎跪倒在地,请求拜老人为师,却被当场拒绝。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就是形意拳创始人李洛能的大徒弟车毅斋(名永宏,又叫车二),而他对敌所用招式,就是形意拳。

溯源形意拳,众说纷纭。

最广为流传的,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有关。相传形意拳由岳飞在长期抗金战斗中所创,意到拳到,变化无穷,刚猛生威,奇快无比。岳飞被害后,此拳随之销声匿迹,鲜有所传。

明清时期,晋商兴起,票号汇通天下,清代诗人龚自珍用“海内最富”形容当时山西的富庶。当时,太谷商贾在晋商中以资本雄厚、涉业广泛而显赫多时,太谷因此在中国金融史上留有“金太谷”“中国华尔街”之誉。商贸业和金融业的发达,促进了太谷镖局的兴盛。富商们高价聘请武师护镖护院,从全国各地涌进大量武艺高强的武师,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太谷武术的繁荣,也为形意拳的创立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明末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姬际可隐居少林寺10年,传艺于安徽曹继武。曹继武传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戴龙邦学成技艺传于其儿子戴文雄,后又传于直隶深州李洛能(名飞羽,字能然)等人,开启形意拳的发展里程。

李洛能即为太谷形意拳的鼻祖。

形意拳的发展和镖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形意拳的发展得到晋商的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形意拳师也为晋商商贸和金融发展提供了安全保证。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洛能被太谷富绅孟綍如请来护院。据山西太谷碑文资料和孟宪时《形意拳术探微》一书所述:“道光二十九年,我家拳师申天保年老归里,推荐他的同乡直隶深州人李洛能接替他护院……”期间,孟綍如又亲自介绍车毅斋及贺运恒、李广亨拜李洛能为师学艺。根据《形意拳术探微》记述:“车毅斋为武柏年家车夫,贺、李为商号伙计。曾祖父还亲自与他们的主家说妥,每日早晚到我家练拳。”

孟綍如是当时太谷四大县绅之一,精通史书,学识渊博,十分器重李洛能的武功和武德,待李洛能如“座上客”,李洛能在孟家护院授艺的同时,也得到孟綍如理论上的帮助。在孟綍如的帮助下,李洛能对戴氏心意拳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改造和创新,追求“形”与“意”的完美结合。

咸丰六年(1856年),李洛能收车毅斋为徒,同时将形意拳传给孟綍如。孟綍如为李洛能师徒制定了“三传”“三义务”“六不传”的武德规范。

“三传”:为国为民者,尊师尊长者,作人作义者,可传。

“三义务”:维护正义,扶助贫弱,协助师友。

“六不传”:欺师灭祖者,为非作歹者,忘恩负义者,害友欺民者,懒惰怯懦者,愚蠢狡顽者,不传。

车毅斋拜师后,不断进取,刻苦练功。数年间,车毅斋即成为当地武术界出类拔萃的人物。更因其武艺精湛,成为镖局镖师中的佼佼者,有“镖行天下”的美称。

时逢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激发了李洛能与车毅斋师徒的爱国热忱,两人力倡武术,积极传播拳术。在孟綍如的帮助下,师徒二人深刻研究“步为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拳法的千变万化,莫不赖之以步”的道理,通过反复实践,创新“形意半马步”,并确定为形意拳基本步法。此后,李洛能又创“盘根步法”,并将阴阳、四象等法则贯穿于整个形意拳法之中,强调每一个动作都须以“六合”为准绳。

李洛能师徒创编“五行生克拳”,是形意拳史上的一次飞跃。他们在对心意拳的改革、创新中深刻研究了戴龙邦拳谱中“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的论点。李洛能认为:心意拳的实质是由“外形”与“内意”的相互结合而表现的,有“象形”“取意”之意。故在其以后传拳时,始用“形意拳”拳名。1867年(同治六年),李洛能回到河北老家,对形意拳作进一步完善的任务,落在了首传弟子车毅斋的肩上。作为形意拳承上启下的核心人物,车毅斋继承师志,不遗余力,继续对形意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通过与全国各地武师的搏击实践,融合中国武术拳法之长,车毅斋进一步完善形意拳,创编出十套形意拳对练套路。

到同治末年,形意拳的基本拳术包括五行拳、十二形拳以及单练、对练套路等,并逐渐从太谷城乡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具有世界规模的拳术流派,与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并称为中国“四大拳种”。

清光绪年间,车毅斋在天津击败日本人后,各地名师来访者日众。为“以武会友”,他与弟子李复祯创“撕扒”(即散手)和散兵练习。期间,又创“拘马拚”“阴阳把”“狮吞手”“迂回步”等手法、步法及“六枪点子”“对劈刀”等器械对练套路。技击方法上,逐步改革“快攻直取”为“引进落空,智而取之”,“快打猛攻,乱而取之”,后人称其为“车氏技击法”。

车毅斋技臻上乘,名扬四海,投师学艺者云集。光绪十九年(1893年),师弟宋世荣、宋世德定居太谷,不久,与本邑贺永恒、榆次李广亨等五人,以吉安堂(武柏年家堂名)为基地,开展传拳授艺活动,太谷形意拳随之名声大振。

时人谓之:“五星聚太谷。”

晋冀两地的交流也促进了形意拳的形成。李洛能回到河北后努力培养人才,郭云深、刘奇兰等都是当时的佼佼者。郭云深两次到太谷研习形意拳,刘奇兰、刘元亨、李占元、李太和(李洛能之子)等先后慕名到太谷与车毅斋切磋技艺,还有的定居太谷。后师侄李存义来太谷避难,车毅斋为他补足“十二形”,并传授其它拳法套路。

从同治六年(1867年)李洛能归冀到民国三年(1914年)车毅斋逝世,在长达47年的历程中,经过李洛能、车毅斋、李存义、李复祯等数位形意宗师的努力,形意拳在拳理拳法、功理功法、内容形式、技术技法等方面日趋完善,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拳种框架构建基本成熟,形意拳基本形成。

太谷作为形意拳的发源地,当之无愧。

形意拳的创立,虽然时间不算久远,但却快速成长为一个独立发展、影响很大的优秀拳种。李洛能在太谷18年时间,始创、首传形意拳并开宗立派,他博大的胸怀、开放的思想,是形意拳得以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流传海外的最主要原因。在河北深州、山西太谷,形意拳普及推广到学校及不少老百姓家。

形意拳的社会影响之大、流传分布之广、名家辈出之众、武术地位之尊,在中国武术界人所共知。

李洛能弟子众多,除了车毅斋外,山西的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李广亨,河北的郭云深、刘晓兰、贺运恒等人,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武术大家。他们为形意拳的完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自李洛能将心意拳发展为形意拳以来,形意门人牢记先师教导,打破门户之见,择德授艺,使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广泛传播。晋中是晋商发源地,形意拳借以得到广泛传播。在祁县、太谷、榆次、平遥等地,只要品行端正者,不论门派、不论种族、不论男女,均可拜师学艺,在继承形意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将形意拳发扬光大。

1911年,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中华武术会,团结武界同仁,培养出了一批优秀武术人才。

1914年,李存义最后一次到太谷,与同门师兄李复祯、布学宽、宋铁麟、刘俭等共同商讨形意门人辈次,决定从飞羽公第二代传人起,以“华、邦、惟、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为辈序,使后来者有谱可稽。同年,形意拳新秀郝恩光首次将形意拳传到国外,开创中国拳师教外国人学形意拳的新纪元。

1918年,曾于光绪末年在太谷受过形意大师车毅斋、李广亨、宋世荣指点的韩慕侠在北京击败俄国大力士康仄尔,为中华民族争得荣誉。此后,形意拳名声大震,全国各地学形意拳技者与日俱增。

山西省城各大中小学,包括太谷、榆次等地高等小学普遍增设国术课,许多形意拳师外出传授形意拳术,一批形意拳新秀成长起来。形意人孙福全、刘殿琛、姜容樵、凌善清、恭颠、董秀升等编著的形意拳专著先后向国人推荐形意拳术,进一步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以描写形意拳名人为主要内容的传记性小说,如《清侠传》《当代武侠奇人传》等。

1936年前后,全国各地成立的国术馆中都有形意拳师任教,有的还担任要职,形意拳的普及之势逐渐形成。李洛能在山西的传人以口授身传技艺见长,善技者不断涌现,在中国享有盛名。

1937年,日军入侵后,形意拳几被扼杀。许多青年拳师奋起抗日,为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抗击日寇的侵略作出了积极贡献。仅山西就有陈晓峰、胡殿基(化名杜子和)、史克让等多名担任要职的形意拳新秀,为抗日战争献出生命。老年拳师则不顾安危传拳授艺,秘密培养了众多优秀形意拳人才。

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意拳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从事形意拳理论研究的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在研究形意拳历史渊源、挖掘整理形意拳文献及阐述形意拳拳理、拳法中的疑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04年11月14日,国际形意拳道联盟发展中心在太谷正式成立,太谷形意拳传人杨繁生揭开“国际形意拳武术发展中心”的帷幕,正式开馆授徒。作为形意拳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组织,国际形意拳道联盟发展中心旨在更好地推动形意拳在全世界的交流,使这一传统拳术发扬光大。随后,形意拳在北京、山西、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等地广泛开展,仅在太谷就有两万人常年练习形意拳。在俄罗斯、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形意拳也开展得十分活跃。

2005年4月,“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在香港注册成立。同年5月,在太谷为宋氏形意拳宗师建立纪念碑。上海,河北邯郸,四川蓬安,江苏徐州,安徽蚌埠、淮南、宿州,山西太原、太谷、平遥,以及俄罗斯、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相继成立了宋氏形意拳协会、研究会、分会等。宋氏形意拳多次组团参加国内外重大武术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

从2008年开始,太谷先后举办国际形意拳搏击王争霸赛、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等赛事,来自海内外的形意拳团队和高手共聚一堂,切磋拳艺,进一步推动了形意拳的影响力。

2008年12月,形意拳被列入太谷当地中小学课程,成为城乡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和课间操的一项重要课程;2011年,形意拳走进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1.5万名在校学生一技傍身。

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意拳继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的精华,不仅对提高个人健康水平、改善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等有极好的作用,更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形意拳术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至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暇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乎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摘自《形意拳谱》中的“形意拳序”,是对形意拳术理论的高度总结。

意在千秋代

形意拳之“形”,指的是外在形象,肢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动作举止,意示此拳“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吸取多种动物之特长;形意拳之“意”,指的是内在意念、意识。该拳象形取意,取法为拳,要求“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外在之形与内在之意合而为一,故称之为“形意拳”。

五行学说是形意拳的理论基础,以五行之理说明拳理、说明技理、说明攻防之理和健身之理。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是形意拳的三种基本拳法。三体式是入门功法,也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法、桩式,是形意拳区别于其他拳术最主要的标志。五行拳以劈、崩、钻、炮、横五拳按自然界的五种属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拳法变化,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十二形,则是模仿龙、虎、猴、马、鼍、鸡、燕、鹞、鲐、蛇、鹰、熊十二种动物捕食或自卫动作创编的拳法。

“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肘肘不离肋,手手不离心”“迈步如行犁,落脚若生根”“三尖相照”“三节相随”……拳谚总结了形意拳的技术风格。

形意拳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朴实简练,动静分明,动作严密,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足,稳固沉着。

“象形取意,式简意深”,这是形意拳最主要的拳法特点。以龙、虎、猴等十二种动物的“腾、扑、灵、撞、云、抖、掠、翻、惊、活、爪、猛”动作,仿其法,效其技,练其功。

“内外兼修,虚实相因”是形意拳的呼吸特点。它将“内练一口气”与“外练筋骨皮”相结合,出拳收拳与呼吸配合,招术虚实相生,虚招能变实招,实招可化虚招。

“劲力精巧,式法严谨”,是形意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依靠全身发力,利用踝、膝、胯、腰、肩、肘、腕伸展的合力发出一点,而全身之势,守护严密,攻防之间,不露破绽。“刚柔相济,防中寓攻”,是形意拳的最后一个特点。形意拳出势刚猛,收势柔和,于守势中蕴含攻击之招。形意拳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意形二表,形意一体,朴实简练,动静分明,动作严密,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足,稳固沉着。

形意拳内容丰富,不仅拳法独具特点,使用器具更是五花八门,有刀、枪、剑、棍、铁笔、钹等。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意拳继承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精华,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历经数百年和数十代人传承的形意拳,已形成庞大的传承体系。全国不少市、县均设有形意拳的组织机构。以发源地太谷为中心,全国各地传统武术社团、协会、研究会层出不穷,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逐年增加。在太谷,数十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弘扬传承形意拳拳术、文化的中坚力量。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光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宋光华是形意拳李洛能祖师所授弟子中,唯一一支血脉继承数代的传人。

1932年,宋光华生于武术世家,伯祖父宋世荣、祖父宋世德是形意拳祖师李洛能的高徒,父辈宋铁麟、宋虎臣也是形意拳一代名师。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他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形意拳的拳理、拳法。

作为宋氏形意拳传人、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会长,多年来,宋光华致力于形意拳的挖掘整理,尤其对家传《内功四经》、家藏《易筋经》《洗髓经》与形意拳的结合做了深刻研究,融会贯通八卦、太极、少林等拳法。他出版了《宋氏形意拳》系列丛书,建立形意拳宋氏堂网站,成立国际宋氏形意拳总会,举办形意拳论坛,应邀访问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并举办形意拳专题讲座。他建立的形意拳希望小学,成为培养形意拳武术人才的摇篮。

作为形意拳的一个支派,宋氏形意拳系形意拳祖师李洛能的门徒宋世荣、宋世德兄弟二人所创。近年来,在宋光华的倡导下,宋氏形意拳摒弃门第之见,广泛传播武术文化,全国乃至海外爱好武术者慕名而来,习练者络绎不绝,弟子遍及欧美、东南亚等地。

“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武术不同于体操。虽然当今时代,习武者已不需要靠打斗为生,但武术仍需保持其技击、自卫防身特点。”近年来,传统武术是非缠身,一批质疑者先后挑战太极、咏春拳等练习者,引来各方关注。

对此,宋光华认为,当今习武者大多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磨炼意志”为目的。在此背景下,部分习武者侧重表演,片面扭曲地传播武术,由此出现“隔山打牛”等不正常现象。

杨繁生则是车氏形意拳的代表性传承人。

1947年,杨繁生同样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酷爱武术,随本家四祖父习练腰腿功夫和形意拳。1967年,他拜形意拳宗师车毅斋贴身弟子刘剑的徒弟吴连富为师,专习形意拳。吴连富受过正宗系统的形意拳传授,精通形意拳的各种功法和技法。杨繁生拜师以后,从五形到十二形,各种对练、器械以及器械对练,直至散手训练,都受过吴连富的精心传授。20世纪70年代,杨繁生协助师傅成立“吴连富拳社”,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门人弟子。

20世纪80年代,杨繁生领头组织成立太谷纺织厂形意拳协会,报名学习形意拳者多达四百余人。期间,他担任太纺联防队队长,以形意拳精英组建联防队,为保一方平安作出了贡献。他还曾被某武警部队特邀为部队散打总教练,为部队培养了一批形意拳的散打人才。

2004年,杨繁生与师兄弟程素仁、李太良创立国际形意道联盟,并在太谷成立国际形意道联盟发展中心,来自世界各国(美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的形意拳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让形意拳走出了国门,三次到俄罗斯传授形意拳,组队去美国进行形意拳的学术交流。2007年,杨繁生创办形意拳文武学校,编写三本形意拳教材。他还参与了太谷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为形意拳走进太谷中小学校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随着国际武术活动的交流与发展,太谷形意拳吸引着如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与交流,寻根问祖,拜师学艺。

“太谷是形意拳的发源地,是全球练形意拳的人们向往的地方。”2016年4月,英国拳师、英国中国龙武校校长Mr Dwan带着17名学生专程来太谷学习与交流,实现他们盼望已久的“走进太谷,寻访形意拳祖师前辈故居”的文化之旅。

诞生170年来,形意拳从起初的看家护院、镖局押运到后期的抗战杀敌,从民国时期的国术馆教学、提高战士素质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力发展传统武术、改革开放之后进行挖掘整理,再到如今走进校园成为大中小学生强身健体的必修课,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武术文化交流的桥梁,形意拳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发挥着作用。

所有内容为晋中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