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新风扑面
本报讯 (记者 李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生态、环保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绿色”俨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今年7月10日至16日,是我国第33个全国节能宣传周。7月11日,记者在市城区多地走访发现,节能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绿色低碳新风扑面而来。
随着新能源车的推广和共享单车业务的铺展,购买新能源汽车、骑共享单车、乘坐新能源公交车等成为不少市民绿色出行的新选择。
家住市城区翰唐公寓的张捷是一名银行职员,他从家到单位大约要走3公里,平时不开车、不乘坐公交车,绝大多数时间步行上下班,有时候也会选择骑共享单车,这种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他已坚持4年。“‘以步代车’上下班,既不用为堵车烦恼,还能锻炼身体,挺好的。”张捷表示,绿色出行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现在同事买车,第一选择大多是新能源汽车,大家出行多选择拼车、乘坐公交,能不开车尽量不开车。”
“绿”起来的,不仅有人们的日常出行,还有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从事保险行业的市民李浩然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他家里常备着一个小包,里面装着牙刷、梳子和小瓶的洗发水、沐浴液等。他说:“很多酒店提供的洗漱用品都是一次性的,造成了很大浪费,自带旅行用品,减少了浪费,很环保。”
像李浩然一样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市民不在少数。进餐时,自带筷子;饮水时,自带水杯;买菜时,自带环保购物袋……观察身边,记者发现每个市民都在努力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少用、不用一次性用品成为一种习惯。
光盘行动、一水多用、人走关灯、双面用纸、旧衣回收、垃圾分类等节能好习惯再度流行,人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低碳环保理念。
“家里灯具、电器购买节能产品,洗完衣服的水用来拖地、打扫卫生,洗菜水拿来浇花,在自家阳台种菜,厨余垃圾用来堆肥,白天不开灯……”这是63岁市民陈瑞英的“节能经”。
“通过手机点餐时,下意识选择不配送餐具;在睡前查看微信步数时,把步数捐给公益项目;线上缴电费、水费;外出聚餐,适度点餐,吃不完打包带走;夏天空调温度不低于26摄氏度……”这是“90后”市民唐东浩的低碳生活方式。
“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管好水龙头;将旧练习本中未用完的纸张装订起来,当草稿本;把旧衣服收集起来,送人或做成环保布袋。”这是晋华小学一年级学生马梓涵的节能“小妙招”。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这些看似简单的点滴小事还有很多,这是市民追求绿色低碳生活的生动写照,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明、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